2.湘西行(2)

船一走在酉江上,马上可以感觉到这江水之碧绿,绿得叫人有点晕眩。暮色慢慢拢合了,我们的小船载着十几名旅人,穿过一山又一山,终于来到了古朴的王村小码头。天快黑了,我沿着村里的一条青石板路,走到村后的一间家庭式小旅店去投宿。

王村傍水而建。狭狭窄窄的青石板路,从码头边一直盘伸到村的后头。路两旁,古老民居的木纹,散发着残旧的年岁余光。小路上铺着的青石板,也因岁岁月月的琢磨,磨得平平滑滑的了,泛着白光。这王村因为电影《芙蓉镇》而闻名,如今游人也多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在青石板路边一家小吃摊,吃过一碗豆腐米粉后,便乘船去游猛洞河。碧绿的水,苍翠的山,真是个翡翠的世界,完全没有工业的污染。我想起"翡冷翠"这个地名,仿佛也很能描述这里的山水,带那么一种冷冷的绿意。又想起《边城》里的那位翠翠,似乎有了一种新的体念,好像明白了,为甚么沈从文要把他这位可爱的女主角,唤作"翠翠",因为她显然便活在一个全然绿色的世间啊。湘西的山和水,原来就是那么"翠翠"的。

下午从猛洞河游了回来,临离开时,才发现村里还有一个受保护的全国重点文物:溪州铜柱。于是匆匆赶去见识了一下。这个纯铜铸成的柱子,上面刻着北宋年间,湖南楚王和湘西土司罢兵休战的盟约。柱子呈八角形,泛着一层铜光。历史上,这一类的盟约多数刻在石碑上,如唐朝和吐蕃修好的会盟碑。刻在铜上的,似乎就只有这一个了,所以珍贵无比。我觉得自己真有眼福。

当天下午,依着来时的路,又回到罗依溪火车站,乘搭了一列过路的快车,在黄昏时分,抵达吉首市。这里离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很近了,明天就到得了。我在吉首市过了一晚,隔天一早,在吉首市的汽车站,乘了一辆老旧的长途汽车,朝凤凰县进发。一路上,尘土飞扬。苗族妇女们穿着苗服,背着一个个大竹箩,在晨曦中的阡陌上列队赶集而行。两个多小时后,车子开进了凤凰汽车站。我终于来到了沈从文的故乡。

一出车站,就见到不少人,在小摊子上吃着一种绿色的面条。这种颜色的面条,我跑遍中国大地,也只在凤凰见过这么一次,不知是用甚么原料染成的。沈从文的小说或散文,好像没有提到这种面食,但它倒是很像意大利人用菠菜汁染成的那种绿面。我忍不住,也坐下来吃了一碗,麻辣滋味,很有风土特色。然后,满足地摸摸肚皮,才起身去寻访沈从文的故居。

我只有这故居的一个地址。问了好些人,绕了一个大圈,才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找到。原来这儿已经改为沈从文的一个纪念馆了。沈老这小镇叫凤凰,纪念馆的屋顶上,自然也少不了许多凤凰装饰。一进门,便是个小小的庭院,四周是厢房,环境雅洁,很有大户人家的气派。这纪念馆看来不会有甚么游人,幽静得很。售卖门票的那位小女生,似乎是个工读生,默默地坐在那里读书。我顺着各展示厅看过去,最后来到了沈从文的书房。它的窗子正好对着那小小的庭院,很明亮,很采光。

然而,正是这个书房,让我感觉到这纪念馆有些不真实,因为,据我所知,沈老生前,好像从来没有一天是坐在那个明亮美丽的窗前写作的。他真正的写作环境,常比这恐怕恶劣不止十倍。可是,这纪念馆当初筹建时,据说沈老也曾提供意见的。看来,这书房的象征意义,只怕比任何其他的意义,都来得大,来得重要。

从纪念馆出来,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巷,走到沱江边上,看着一群妇女在江边洗衣。她们在临江的台阶上,很有节奏地,用棒棍捣衣,有说有笑。又走到沈从文念过的小学校去,听见一班一班的小学生,高声朗读的悠扬声音。最后,在镇上一家个体户开的小餐厅,吃过午饭,喝过一大瓶啤酒,才走回汽车站去,搭车到麻阳,准备再转火车到怀化去了。那时,湘西就将远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