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仙人的糕点(3)

表哥知道我在南洋长大,特别请我喝他姊姊从海南岛带给他的咖啡,果然十足南洋风味,是我在国内喝到的最纯正的南洋咖啡。海南岛的咖啡,其实也就是早年印尼或马来西亚华人带回去种植的。这种咖啡,品种一般属于罗布斯达种,和西方及香港盛行的阿拉比卡种咖啡不同,而且焙烤方法也不同,是添加了植物油和白糖等物的。我在台北、美国和香港漂泊了十多年,早已喝惯了阿拉比卡种咖啡,想不到却能在我的老家,喝到南洋咖啡,又勾起许多青少年的记忆。

中午吃饭时,有一道红烧肉丸,十分爽口,是从畬坑墟上买回来的。台湾新竹的贡肉,和梅县的肉丸很相像,极可能是当初从梅县地区传过去的。香港也有这种肉丸,叫猪肉丸,但一般在菜市场上买到的,品质都不好,不如梅县或新竹的好。不过,后来有一次,很偶然地在香港西环荷兰街一家潮州人的摊子,找到很像梅县老家的肉丸。从此,嘴馋时,想念客家人的肉丸时,也会跑上老远的路,到西环去买这家潮州人的肉丸。其实,梅县和潮州比邻。在唐代,潮州刺史所管辖的范围,还包括如今梅县和附近许多客家地区。所以,客家和潮州不少文化和饮食习惯,想必是互相影响的。我这个客家人,在香港爱上潮州人的肉丸,也就不足为奇矣。

当初回乡,原以为在乡下,大概不会有甚么好吃的东西。没想到,早上竟喝到那么纯正的南洋咖啡,中午又吃到那么鲜美的肉丸,我不敢再小看梅县乡下的吃了。但更让我惊讶的是,下午还发现,乡下还有一样东西,不但好吃,而且还远胜其他任何地方的。那就是梅县鼎鼎有名的仙人板。

所谓仙人板,即港台新马所说的仙草或凉粉,那种夏天常见的黑色结晶体。这种用草本植物熬成的小吃,从前在夏天也偶尔会买来吃吃,但并不觉得有甚么特色,或特别好吃。所以,吃过午饭后,当表哥说,要去买点仙人板来让我尝尝时,我心里还在想,这东西在南洋和香港台湾多得是,有甚么好吃的呢?

不料,我侄儿从村里的一间小卖店买回来时,单单那个架势,就有点惊人。原来他是用了一个盛水的大铁桶,去买仙人板的。这铁桶少说有五公升。他提着一铁桶黑沉沉的仙人板走进来时,我不禁被吓了一跳:这么多,吃得完吗?

可是,等我尝了第一口梅县的仙人板,那黑黑的结晶体溶在我舌面上时,我的心也快被溶化了。那种柔滑、入口即化的奇妙的感觉,就像许多"第一次"的经验,永远叫人难以忘怀,永远还想一试再试。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仙草。吃了这第一口,我知道这五公升的仙草,不但吃得完,而且等我回到梅县的县城后,必定还会自己去街头买来吃。

结果,我一人吃掉三大碗仙人板,而且不时向表哥一家,由衷地赞美这"仙人之草"。不到半小时,五公升的仙人板,便被我们六七个人吃光了。后来,回到县城后,发现梅县街头,随处都是卖仙人板的摊子。我简直把这仙人之草,当作水喝,一口渴就去买来吃,也不知吃了多少杯了。而且我发现,不论在哪一摊吃,味道都一样好,一样润滑。连梅县本土的人,也把它当水喝。

我不禁对梅县的仙人板,感到十分好奇。为甚么海外的仙草,味道平平无奇,而梅县的居然那么柔滑,那么令人难忘?问了许多摊主,但他们都说不上原因。有的说,是梅县所产的仙草不一样。有的说,是梅县的水特别好。也有的说,是梅县人的祖传手工与众不同。总之,不管怎样,我后来简直迷死了梅县的仙草。

离开梅县以后,有一次想念这仙人板,无以解馋,竟想到这"板"字该作何解,而对此字作了一番考证。在梅县街头,这种美食一般写作"仙人板",但这个"板"字,让人联想到硬邦邦的木板,和美食扯不上关系,在这里显然没有甚么意义。看来,这只是一个"假借字",借用它的音而已。客家人把所有块状的甜点糕饼,都通称作ban。这个音的转写,有好几个,其中一个是"粄"字。《南史》卷四十一里也用过此字的一个异体。"仙人之草"制成后,黑黑的块状,样子像极了糕饼,所以或许也应当写作"粄"。但"粄"字不常见,连国内最通行的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都不收此字,所以现在民间都只好把它转写为"板"字了。

换句话说,所谓仙人板,就是"仙人的糕点"。这是上天赐给仙人的美食!而梅县的老百姓,真是何其有福,竟可以天天尝到这种仙人的糕点!

我离去后,畬坑新化村的青翡山水,以及三堂屋的古拙,不时出现在我的思念中。而那美味的仙人糕点,在我的思念中,竟也慢慢蜕变成梅县的一个象征了。往后的两年,我曾经再两次回到梅县。当然,第二次是为了"带"我妈妈回家。但第三次,我可说并没有甚么目的,几乎完全是因为太想念梅县的仙人板,而特地在那年游完福建后,从东北方的长汀、上杭,绕道跑回去吃的。而我发觉,这仙人的糕点,的确很能代表梅县,因为除了梅县,世界上再也找不到那么好吃的仙草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