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1)

斗转星移——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

地位变迁

追溯起来,国内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最初几年,政府推动力度很大,政府给企业很大的资金支持和其他帮助。遗憾的是,当时上ERP系统的企业几乎没有几个成功的,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必然。总结其原因,不外乎三点:其一,当时的ERP根本不考虑企业管理实际,拿一套理想的MRPII模型生搬硬套,当时企业管理的实际水平远远达不到MRP所定义的那种标准,管理基础太差;其二,当时信息化管理的群众基础太差,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企业中会操作电脑的人都不多,即使企业上了ERP系统,其使用者也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懂电脑的专业人才,而日常开展业务的绝大部分人不具备电脑的基础知识,更何况操作ERP软件;其三,囿于企业领导的认识水平,企业实际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信息技术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行政人事一样,属于从属部门、二线部门,信息系统根本没有得到企业领导层在战略层面的重视。这些情况在当时都是实实在在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信息系统失败怨不得任何一位个人,只能一句话概括:条件不具备。

再后来,情况好了一些。首先是国产ERP软件的崛起,把企业上ERP软件的总体成本大大降低,ERP从中小企业开始做起,产品的成熟度和灵活性相对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其次,Windows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电脑在中国和电视一样,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家电,更何况铺天盖地的网吧也对电脑基础操作的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人员基础差的问题自然解决;第三,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在提高,软件的功能和成熟度也在提高,企业领导层的认识水平在提高,上ERP不再是一哄而上,而是先从最基础的管理模块做起,步步为营,渐入佳境。这个阶段,国内ERP厂商、政府和高等院校都在ERP理念普及、ERP推广和宣传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一些勇于创新的企业和在激烈竞争下求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率先一步上ERP,在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奋斗过程之后,开始尝到了甜头。也非常感谢这些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它们给同类的企业做了很好的示范,通过这些企业的项目,ERP厂商也锻炼了一批专业的顾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