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到2010年,IBM的业绩没有多少值得圈点的地方。它的利润很高,但是发展并不是很快,甚至在有了很多现金收入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现金进行再投资,最后只好以回购股票的形式发还给股东们。在过去的10年里,它的股价几乎是一条直线,因此,它的股票期权对新老员工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从2007年起,IBM干脆直接对员工发放限制性股票。但是,它在2001~2003年和2007~2009年两次经济危机中再次显示出的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让业界叹为观止。
2000~2003年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碎,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短期的、局部的动荡,IBM本来就没有赶上互联网的快车,当然受泡沫的负面影响也较小。这些就不再赘述了。但是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的冲击却是无所不在。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很多“巨无霸”的跨国公司或者倒闭(通用汽车3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等),或者被并购(太阳公司、贝尔斯登公司),或者一蹶不振(雅虎公司、花旗银行),即使是很健康的公司,包括微软公司、eBay公司等,也没有回到危机以前的情况。而IBM不但在危机中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而且在危机过后业绩迅速提升。图2-6是近5年来IBM的股价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底,IBM的股价也没有跌破经济很健康的2005年末时的水平。而在股市触底的2009年3月时,IBM的股价已经走出了谷底,几天后它的股价表现比2005年增长了70%左右,而同期美国股市的三大指数收益均是负值。
为什么IBM能在金融危机中岿然不倒?为什么投资人对它这么有信心呢?这要从它的业务、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及全球化等几个角度来看。
IBM几乎100%的客户都是商业客户,本来这样的生意最容易受宏观经济的波动而变得很不稳定。但是,它的核心业务主要是IT服务业,和金融本身相关性不大。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IBM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公司或软件公司,而是一个服务公司。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对IT服务业的需求总是存在的,而且是上升的。因此,虽然有金融危机,使得各个公司和企业会迅速减少,甚至终止对IT产品的采购,但是,只要这些企业还存在一天,就需要IT服务一天。有了这个稳定的收入来源,IBM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季度,营收也没有受到多少影响。相反,那些以销售设备、器件和软件为主的IT公司,比如太阳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营收就会锐减。英特尔公司家大业大,虽然营业额和金融危机前一年相比少了1/4,但是尚可维持;而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太阳公司,在连续亏损几个季度后,就不得不被兼并掉了。这显示出IBM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平稳性。
作为IT领域罕见的百年老店,IBM的中层管理虽然机构臃肿,但是它的高层管理还是很有经验的。IBM在过去不断淘汰毛利非常低的业务,使得全公司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IBM全球有近30万员工,工资和其他人工成本占它成本的主要部分。在宏观经济良好的时期,它不太在意人工的成本,这给IBM的中层领导一个胡乱扩张的机会。但是,IBM的高层很清楚,即使裁员20%,他们的业务也不会有什么根本的影响。从郭士纳掌权以后,每到经济危机时期,IBM就开始变相裁员。他们首先裁掉的是在美国的合同人员(而非正式员工)。这一次,他们比郭士纳时代更进了一步,把很多工作永久性地移到了印度,因为那里的成本能比美国少一半。作为一个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IBM的服务也是全球化的,从美国给全球服务和从印度给全球服务没有太本质的区别。IBM为了对美国员工显得人性化一些,当他们减掉一个美国工作岗位时,会给相应的人一个“搬到印度”(relocate to India)去的机会,但是要求到了印度后拿当地的工资。当然除了原来来自印度的员工,其他人根本不会考虑这个“善意的选择”。
IBM业绩稳定的第三个,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来自于全球化。关于全球化我们以后还会再介绍。实际上,不仅仅是IBM,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原因就是美国各个行业主要的龙头公司都是跨国公司,它们的收入有一半,甚至更多来源于海外。我们不妨看看美国最大的10家IT公司海外营收占它总收入的比例:
上面标记*的公司在地理市场上的划分是以美洲为一个整体,那么“海外”收入其实是非美洲的收入。具体到IBM它在美国的收入2009年较2007年少了4%,但是在拉美等国有较大的提升,导致整个美洲的营收比例得以维持。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公司原来的收入就主要来自于海外,金融危机后这个比例还在上升。因此,虽然金融危机的中心是美国,但是美国真正好的企业抗击本土经济衰退的能力非常强。具体到IBM由于在金融危机一开始的时侯,美元迅速贬值,导致它的出口变得强劲。同时,它在海外的业务是以当地货币进行的,而它财报中的营收是美元结算的,所以其他国家货币相对升值时,IBM的财报就显得很漂亮。
基于上述原因,华尔街在即使金融危机最危险时,对IBM相对都是有信心的。保守和谨慎对于这个百年老店至关重要。
结束语
IBM百年来在历次技术革命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术上不断开拓和发展,以领导和跟随技术潮流;在经营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的市场,对进入新的市场非常谨慎。迄今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再从计算机制造到服务。它错过了以微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浪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基因所决定的,但是它平稳地渡过了历次经济危机。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之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顺顺当当地发展,直到下一次大的技术革命。
IBM大事记
1924 老沃森控股原打表机公司,改名IBM。
1925 进入日本市场,此前打表机公司已经开始逐渐进入欧洲市场。
1933 IBM工程实验室成立。
1936 在罗斯福新政时,获得美国政府大订单。
1943 IBM研制出真空管放大器。
1940 20世纪40年代进入亚洲市场。
1945 沃森实验室成立。
1952 小沃森成为IBM总裁,开始了快速发展的20年计算机时代。
1953 研制出使用磁鼓的计算器。
1964 IBM360大型计算机问世。
1969 开始语言识别的研究,司法部开始对IBM进行反垄断调查.
1971 小沃森退休。
1973 江崎玲于奈(Leo Esaki)博士因在电子隧道效应上的研究为IBM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
1981 IBM–PC诞生。
1993 郭士纳接管IBM,开创IBM 10年黄金时代。
1997 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2005 IBM将PC部门卖给联想,从此退出PC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