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自我之歌(16)

360度反馈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能因为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差异太大而忽略它。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言行都受制于他人的解读、理解,甚至是误解。除非完全放弃人类社会,返回原始森林,否则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使自我认知与周围朋友、同事以及其他每天我们需要接触的成百上千的陌生人对自己的感知达成一致。

他人的意见可以作为现实的参考。正如此前提到的,我们倾向于表现“乌比冈湖效应”。即使没有360度反馈,人类的自我意识仍然可以使自己获得这些信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如果有必要,可以直接与这些人沟通,阐述如此行事的原因。(获取各类反馈是360度评估系统具有强大威力的主要原因。)一旦知晓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们可立即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得知别人眼中的自己与自我认知有所出入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言行,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当经理发现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自大、不善解人意的人时,他可以积极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消除人们对他的这种印象,例如不再随意打断别人在会上的发言,即便他认为为了提高效率而打断他人发言是必要的。或者,他可以仍然保留这一习惯,但同时向同事解释这么做的原因。我们无法彻底消除他人感知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差异,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这种差异。

但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能故意影响他人从而使其对我们产生比实际情况更完美的印象。丹尼尔·埃姆斯和同事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工作场所,那些越是努力彰显自己、试图提高自己地位及声望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害群之马,并且实际最终表现都较差。如果你看过美国电视剧《办公室》(The Office),那么你的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安迪·伯纳德(Andy Bernard)这一可怜人物的典型言行。安迪试图通过“神经语言学”,并时不时强调他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生从而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长远来看,一个人必将因不懈地追求自我认知和他人感知的一致性而受益。

倘若你自认为是奥斯卡·王尔德第二,而朋友却认为你个性沉闷呆板;或是你自认为甜美大方,而朋友却认为你心胸狭隘,这些难免会令人心生不快。但实际上如果周围的人对你都是正面、积极的印象,也未必是一件好事。研究表明,人们喜欢与对其认知与自我认知一致的人交往,即使是在缺点方面的认知保持一致。自认为个性讨嫌的人对于那些认为其个性随和的人将故意表现得更加孤僻执拗,以期消除他人的错觉。众多研究甚至发现,对于已婚夫妇而言,一旦一方在另一方眼中过于完美,夫妻间更容易产生距离。

每个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赞赏和钦佩,但同时也希望能完全展现自己的优缺点。然而希望他人的感知与自我认知一致的愿望远比被当做偶像的愿望来得强烈。一旦我们了解了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重新认识自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