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古代埃及:向死而生(1)

古老的尼罗河源自维多利亚湖,流向北方,经过六个激流险滩后注入狭长的河谷,然后呈扇形展开,漫流在河口的沼泽低地上,由此在黄沙滚滚的北非大漠中形成了一片绿色三角洲[. 参见许倬云:《许倬云观世变》,58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这片三角洲,即是古代埃及文明孕育发展的地区。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先民尚徘徊于蒙昧蛮荒之中时,这里的百姓已率先迈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因此古埃及文明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

早在公元前4000年,也就是距今6000多年前,尼罗河的下游三角洲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古老的埃及王国,它的国王被尊称为“法老”,该词原意为“大宫殿”,法老权力很大,他们头戴红冠,以眼镜蛇为守护神,蜜蜂为国徽,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下埃及王国”。后来在尼罗河的上游(即南部河谷地带)又形成了一个国家,史称“上埃及王国”。上埃及的法老头戴白冠,以鹰为守护神,百合花为国徽。因着人性的贪婪,上下埃及皆欲除灭对方而成一统之业,但二者势均力敌,故在数百年的浴血相争中始终处于拉锯的平衡状态,直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亦即距今5100多年前,头戴白冠的“终结者”美尼斯(Menes)挥师占领了下埃及,从此上下埃及合而为一,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美尼斯在两国的交界处营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即著名的孟菲斯。埃及历史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自古埃及王国统一之后,它的历史分期大致是这样: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686年为早王朝时期(第1~2王朝),建筑以长方形的“马斯塔巴”贵族墓为主;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2181年之间为古王国时期(第3~6王朝),建筑以金字塔[. 金字塔是一种王陵建筑,其名在阿拉伯文里是“方锥体”的意思,其四面造型皆似汉文的“金”字,因此被中国人形象地称为“金字塔”。]为主;公元前2181年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大致为中王国时期(第7~17王朝),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主;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为新王国时期(第18~20王朝),建筑以阿蒙神庙与国王宫殿为主;此后古埃及一蹶不振,相继沦为来自西亚的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属国,至公元前332年,又被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占领,由此开始了希腊化的时代。

我们从上可见,陵墓建筑实为古埃及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一个部类,而作为古王国法老陵墓的金字塔更堪称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性建筑物,这充分印证了希腊历史学家卡洛斯对古埃及国民性的评价 —— “埃及人把住宅仅仅看作是旅舍,而把坟墓看作永久性的住宅”,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有始必有终的过程,但人皆渴望生命之永恒,并为此作出不懈努力。如中国古代许多帝王致力于寻找或炼制“仙药”,以求“长生不老”;而同样渴望永恒的古埃及人却志不在此,他们对于此身必死这个现实很早便选择了面对与接受,但在此基础上寄望于“复活”。他们相信,遗体必须完好无缺才能使游离的“亡灵”复归,因此便用非常复杂的方法将尸身制作成不易腐烂的“木乃伊”,然后暂厝于一种特制的“保鲜建筑”中等待复活 —— 事实证明,金字塔这种巨大的四方锥形“保鲜建筑”对于保护尸体的确十分有效 —— 这种信念使古埃及人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向死而生”的民族,他们把身后事看得远比生前更重要,似乎活着的一切作为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于是,在万里流沙中,一座座金字塔承载着法老的厚望被建立起来,并在岁月的风尘中静默地生存了将近五千年,成为这个梦想永生不灭的古老文明的象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