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说,认识建筑远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接受的问题,而是需要具备较高层次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我们要全面理解建筑,除了建筑的物质性之外,建筑的文化、艺术、历史性方面的知识更是多多益善。因为建筑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技术,如沈福煦教授所言[. 参见沈福煦:《建筑概论》,85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古代的科学技术,当它们过时之后(或理论的否定,或应用的落后而被淘汰)基本上就不再与现当代发生直接联系,而纯粹作为一种历史了,例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托勒密的地心说等。而我们的建筑则不然,一个古代建筑,它只要还存在于世界上,这个存在就会一直对我们施加影响,包括精神的或物质的;甚至如米歇尔·科恩所言,“消失是对抗遗忘的又一途径,那些永远不会再被我们看见的建筑,必然存活在宇宙的最深处”,继续对我们产生作用。这是由建筑这种复杂对象本身的诸多种内涵(属性)所决定的。
因此建筑历史的意义就不仅止于“观千剑而后识器”了。
我们说过,建筑是文化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是物化之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这显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曾作过统计,截至目前,世界上对于文化的解释已不下200种,但却没有哪一个定义可以得到绝大部分人的完全同意。如序言中所述,余秋雨教授曾对文化有过一个很诗意的说法,倒蛮有意思: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一个当今的女孩子面对着一张历史的老地图出神,然后出走,然后回来。换言之,当一个现代生命,与大地、与历史连在了一起,就构成了文化。文化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这里的“出走”当然是指精神上的远足,走进的是岁月的深处、历史的深处。回来后的这个女孩子就再也不是未曾出去时的那个她了,或多或少,她一定会有所变化。
可见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成就文化,而文化影响人生。这正是历史的终极意义所在—— 帮助人们完成自我角色的建立与提升,从而以最大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的一生。换言之,即“使人超越自己之所是,迈向人之所当是”。
对于那个女孩子来说,促使她出走、走进历史深处的动因,是那张使她出神的历史老地图;那么对于大家来说,促使大家走进人类文明圣殿、进行一次精神远足的动因,我希望就是我们以上五讲的内容。
这座气象万千的人类文明圣殿随时欢迎我们,它在不同的角度都开着门,每扇门上还都有窗: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哲学、宗教、历史、建筑……因着角度的差异,圣殿内的景观在不同的窗口又有着不同的呈现,因此我们可以在进门之前先从这些窗口窥其堂奥,然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门径登堂入室。
建筑历史,便是令我流连不已的一扇窗子,经由这扇窗,我得以饱览人类文明的风景,现在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个窗口推荐给大家,希望您从中获得与我一样的快乐。以下的内容,便是我为了使您看得更清楚,擅自在窗户纸上抠的一个孔洞,您不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