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鱼口:招幌连天几百年

鲜鱼口:招幌连天几百年

从北京正阳门城楼往南,是著名的前门大街,西侧,有无人不知的百年商街大栅栏,与大栅栏相对的东侧,则是鲜鱼口。明代的鲜鱼口叫作鲜鱼巷,东面有条小河,河上有桥,渔民把从芦草园南面的三里河捕来的鱼运送到桥头一带叫卖,这条胡同由此得名。

曾与大栅栏齐名

鲜鱼口作为一条商业街,形成于明清之际,曾与大栅栏齐名,其繁荣程度一点都不弱于后者,往东,一路店铺迤逦,绵延三华里,经东西兴隆街而与崇文门外另一著名商街花市大街衔口相接;向南,在长巷一至四条内曾有许多旅社和北京商业批发公司;向北,与前门火车站毗邻。此外,街南街北自明代以来形成的民居和会馆具有十分厚重的文化根基。名满天下的北京闷炉烤鸭最初诞生在这里的便宜坊(图1便宜坊诞生地),另一大众小吃“炒肝”则出自街心的天兴居,而兴华园浴池的气派足称冠绝京华,广和查楼和阳平会馆戏楼曾聚集了京剧鼎盛时期的顶级名伶,天乐茶园(后改为大众剧场)也在这条街上。1949年前,鲜鱼口内仅帽店就有七家、鞋店九家。五六十年代,黑猴鞋帽店、长春堂药铺、天兴居炒肝店、大众剧场、都一处烧麦馆、祥聚公糕点铺、正明斋糕点厂等仍是京城亮点。

鲜鱼口商区还应该包括它北面与之并排的打磨厂,那也是一条贯穿前门大街与崇文门外大街的老商街,连绵三里。在那条街上一路走去,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老旅馆和老店铺是街上的不断线的风景。民国时期北京颜料公会旧址中西式结合的门楼风韵犹存,上面的广告字迹还清晰可辨,而山西银号乔家在北京唯一存在的院落就在路北,院外的门楼、院内的小楼,都是可圈可点的美景。

惜乎鲜鱼口和打磨厂商区后来逐渐衰微。人们把目光转向那些新型的现代化商厦和购物街区。

鲜鱼口几乎只是一个地名了。

但这里底蕴仍在,走进这一带的街巷里,恍如走进了历史。当年的传统商业格局、老胡同的蜿蜒走向和临街屋宇的建筑风格,都在无言中显示着清末民初的风范。现在,仅从鲜鱼口街到西兴隆街面上就有二层中式木结构小楼23栋,它们有的卷棚屋顶,风姿绰约;有的砖雕彩绘,极为精美;有的随街转角,别有情趣。走进附近的胡同,譬如草场一至十条、南北芦草园,多为具有城南特色的小巧的四合院,街道不宽,行人不多,门楼也随街就巷,清雅有致。它们是老北京的另一种宅院建筑形式,不是北城那种官宦气息浓郁的端庄整饬的风格,它们绝不那般深不可测,而是随弯就斜,因地制宜,一派轻松自如的韵味。这一带多住有南城商家眷属,鲁商来京创业的许多人也都住在鲜鱼口附近的胡同里。他们组成“西贵东富”之“东富”。这一带贴近前门大街的布巷子、肉市、大江胡同等地方,清末民初时是北京著名的商街,还是整个京城纺织业的集散地,饭庄、布店、百货店等比肩而立,建筑多有中西结合的风度,本土的材料,本土的技艺,却糅进一些西洋的审美元素,浑然一体,非常有味道。站在这些精雕细刻的艺术品面前看一看,就知道什么叫作“智慧”。

鲜鱼口有三里长,其东段叫兴隆街,这条长街西起前门大街,正对着大栅栏;东到崇文门外大街,正对着花市大街西口,把老北京两大商圈连接起来。鲜鱼口南北两侧,鱼骨似的伸展出许多小胡同,果子市胡同、肉市胡同和布巷子胡同的得名都是由商业而来,胡同里的铺户挨挨挤挤,连绵相接,名满天下的全聚德烤鸭店在没把门面设在前门大街之前,一直在肉市胡同里面经营了几十年。大江胡同、小江胡同和长巷一至四条里,则是客店聚集之地。(图2长巷二条民宅砖雕、图3鲜鱼口内的兴华园浴池、图4长巷三条中的老饭庄、图5打磨厂颜料工会旧址、图6江西乔家大院在北京打磨厂的院落、图7大江胡同街景)

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

而那时评剧的大本营,就在鲜鱼口内的大众剧场。北京最古老的京剧演出场所广和剧场也在离鲜鱼口只一箭之地的肉市胡同。

鲜鱼口是老北京的一个标本。

对商业和娱乐业上的繁华,鲜鱼口或许鸳梦难圆,历史已经翻过那一页了。等待这里的,将是人们怀旧心绪中一盏温馨的烛光。人们要让这烛光永远地守候在老前门外的那一片老房子里,就像树木把根须留在深深的土层。

这里的青砖灰瓦将不断地叮嘱人们:你们是从这儿走出去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