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企业家认识企业家理解企业家

序一

接到本书书稿时,国内各种媒体都在报道2008年公务员报考升温的信息。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要在全国招考1万余名公务员,报考者64万人。2007年12月9日,全国38个城市、538个考点、2200个考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公务员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这比起统一分配,比起凭关系“走后门”、“跑官”、“买官”来,确实是一大进步。有志于当公务员的人,踊跃参与竞争,也应受到尊重。竞争公务员的激烈程度一年胜似一年,2006年是50个人竞争一个职位,现在是60个人竞争一个职位,最热的职位竞争比例高达1:3592!

与报考公务员持续升温形成鲜明对照的一则消息也不容忽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有个“创业人才孵化班”,第一期选拔的29个学生基本上都有家族企业背景,因此被称为“民企少帅班”,这个班的培养目标是企业家。但出人意料的是,2006年7月毕业时,这29人竟无一人愿意回家“接班”!一冷一热落差如此之大!一个是争相当公务员,一个是不想当企业家,这里面透出的气息发人深思。

想想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深圳人对家里的子女说:“你不好好学习,没出息,将来让你去当干部(公务员)!”八十年代中期,一批科技人员自砸“铁饭碗”,走出科研院所,自办民营科技企业。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公务员辞别“铁交椅”,“下海”创办企业。现在呢?现在的风向似乎变了。公务员吃香了,下决心创业的少了。为什么?不少报考公务员的人说:“图个安稳!”不愿“接班”的“少帅”说:“再像父辈那样创业,太苦,太危险!”我们且不说这些年来“官本位”意识是如何强化、如何渗透到各方面,单说这“干企业太苦,太危险”就值得我们警惕。

一个社会,如果企业家成了危险职业,那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创业、创富、创造?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需要大量的企业家去创业、去发展。不错,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涌现了一批创业人员。但要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我国创业的人数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截至2007年10月,私营企业538万家,投资者和经营者才1200万,占13亿人口的9.23‰。这就是说,1000人之中,只有不到10个人在投资创业,这个比例,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10!因此,在多个场合,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中国不缺人才,也不缺当官的,就缺企业家!我国应当涌现更多的企业家,让他们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形成一个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商帮”。

什么是企业家?熊?彼特有个定义,其他知名学者也有不同的定义。各种定义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胆魄过人、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我对企业家给出的定义是:能把握市场规律,善于发现机遇,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这种人,不仅敢于冒风险,而且敢于担当责任。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现有的1200万投资者和经营者之中,可以称得上企业家的还是凤毛麟角。至于国有企业,那里有的是“官员”,而不是企业家。因为他们是被指派到那里去的,今天当董事长、总经理,明天可能是市长、省长、部长。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熔炉”里冶炼、陶铸出来的。

现在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创业的时间还很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还或多或少带有旧体制的印记,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犹如“蝌蚪变青蛙”那样,小蝌蚪长出了四条幼小的腿,但还留着一条尾巴。如果环境足够温润,有足够的阳光雨露,它们可能长成活蹦乱跳、富有生气的“青蛙”;如果环境恶劣,再加上人为的残害,它们就只能夭折了。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改善环境,创造让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

如何帮助人们认识企业家,理解企业家,进而爱护、支持企业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使命与课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不是抽象的几句话,而是有实实在在具体内容的。尊重企业家,就是一项具体内容。因为企业家有知识、有学识、有胆识;企业家的劳动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劳动,其辛劳是常人难以想像和承受的;企业家不断创新,一刻也不敢懈怠,犹如骑在虎背上的英雄,想停下来也难,他们是难得的人才。可是现在,不少媒体热衷于宣扬富豪榜,或者不停地炒作“问题富豪”,这些声音多了,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创业致富很轻松,似乎创业致富就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一会儿“捧杀”,一会儿“棒杀”,给人一种印象:企业家都有“原罪”,客观上助长了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富豪”是个财富概念,企业家是个创业概念。二者不可混淆。

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民营企业中注册资金超亿元的,只占2%左右,98%都是小企业。他们年利润的中位数仅有20多万元,仅相当于某些大型国企负责人的几次“职务消费”的费用。可见,创业者并不都是“富豪”。而现在,我们的媒体往往只盯着几十个上百个“富豪”,却很少关注处境艰难的众多的中小企业,造成舆论的失衡。

难能可贵的是,在一片浮躁声浪中,《中国经营报》的记者团队耗费五个月时间,深入九个省,对传统中的闽商、豫商、鲁商、苏商、浙商、徽商、粤商、潮商、晋商等九大商帮新势力进行了全景式的采访,不仅写出了他们在草创期的艰辛、成功的欢乐、失败的痛苦,更写出了他们不屈不挠的追求。我相信,这本书将有助于人们认识企业家。因为,“商帮”其实就是以地域为纽带关联的企业家群体。

任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期间,我本人潜心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研究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竭力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奔走呼号,在推动政府放宽民营企业准入、出台“36条”以及保护私有财产入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晚,发展之路走得也不轻松。民营经济真正取得“合法”资格是20年前,真正取得平等竞争地位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到了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一视同仁、平等竞争。民营经济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挑战,宏观调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民营企业再也不要闷头干事,光顾着跟风,民营经济一定要盯着市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

中共十七大之后,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即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跃然而出。我赞同本书编著者张翼的那句话,“激赏领袖企业的层出不穷,更呼唤抛却浮躁的理性繁荣”。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企业家、认识企业家、理解企业家。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

2007年12月13日于北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