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型基金的投资组合管理
投资组合管理是指投资管理人按照资产选择理论与投资组合理论对资产进行多元化管理,以实现分散风险、提高效率的投资目的。从大的方面来看,目前的股票型基金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管理方法。
主动型投资组合管理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进行证券品种的选择,即进行微观预测,也就是进行证券投资分析,主要是预测证券的价格走势以及波动情况。
第二,进行投资时机的选择,即宏观预测,预测和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证券的价格走势和波动情况。例如,预测普通股相对于公司债券等固定收益证券的价格波动。
第三,多元化,即依据一定的现实条件,组建一个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
在西方,虽然说被动型投资渐成潮流,主动型投资依然以其高风险、高回报吸引投资者。例如在美国,每年约有10亿美元源源流入主动型管理基金。一般来讲,采取主动型投资的投资管理人相信市场并非完全有效。他们主要采取两种策略进行投资:第一,寻找最佳入市时机;第二,发掘迷失价格证券。这两种投资方式都基于投资管理人必须具备非凡的本领,要么能够准确预见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要么能够发掘出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采用被动型投资策略的投资者,相信市场是有效的,所以,他们认为任何企图预测个股走势的行为都是徒劳的,所有股票都在它的内在价值附近交易。因此,持有整个市场的组合作为投资组合,才是最佳投资策略。在市场有效性下,只有大盘的总体回报才是投资者可获取的最大的回报。被动型投资原则上奉行“买并持有”投资策略,并不像主动型投资那样频繁交易,而且由于跟踪预定指数不需投入大量研究费用,因此,对基金投资者来说费用低廉,这也是被动型基金的主要优点之一。
被动型投资管理人一般有两种方式来跟踪预定的大盘的指数:第一,完全模仿,即依照可投资额大小按比例持有预定跟踪指数的所有组成股票。但缺点是交易费用过高,将大大降低基金的业绩表现。所以,这种办法在实践中不可取。第二,构建一个与预定跟踪指数表现足够近似的投资组合,然后定期调整。投资组合构建者必须兼顾如何降低所构建投资组合与预定指数之间的跟踪误差,同时,如何降低交易费用。类似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因为组合中纳入的股票越多,跟踪误差就会越小,但交易费用就会大幅上升,反之亦然。因此,一般在构建投资组合时,更多地考虑如何纳入个体风险小,而且证券市场表现与指数类似;而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更多地考虑纳入成交活跃的股票。另外,新构建的投资组合中,并非必须所有证券都在预定跟踪目标指数中。
主动型投资追求频繁交易,集中投资,追求短期高额收益。由于频繁交易带来的高昂交易费用,造成成本的上升,要求主动型投资管理人必须掌握具有高价值含量的研究成果才能与被动型投资相抗衡。然而,在大家已经公认的市场已然足够有效的今天,如果要做出超高水平、有预见性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带来研究等相关费用的大量支出,成本的重负使得主动型投资想取得高于被动型投资的业绩可谓难之又难。更糟的是,高额的成本付出,并不与取得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正比。因此,在西方资本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主动型基金原本以主动型投资为由向投资者收取的高额费用,由于不能给投资者带来相应的回报,促使越来越多投资者选择把资金转移到收费低廉的被动型基金中,这也就是目前被动型投资在其基金行业中大行其道的原因。
但是,在中国,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主动管理型基金无疑仍然占据中国基金市场中的绝对主流。在本轮牛市启动之前,还没有一只指数基金能够稳定且持续地战胜主动管理型基金。在晨星中国基金的评级中,所有的指数基金历来都是处于落后的位置,处境窘迫,投资者对指数投资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