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根扁担挑来的村子

寺前排、高田、塘肚三村是典型的围龙屋聚落。

这三村的主姓潘氏宗族有一套近年付印的族谱,可惜很简略,只有谱系,以及从江西寻邬光绪年间的《项山黄金潭潘氏五修族谱》引来一篇例行的得姓缘起和一篇项山开基祖潘任的传记。梅县潘氏是从寻邬迁来的,谱系历历可寻。至于三村潘氏的早期历史就只好依靠传说,光绪以后,可以从几块碑记和少许私人资料了解一些情况。传说不是史料,但传说是一种民俗文化,反映着乡民的一些重要的意识,所以也有某种文化价值。

潘任的传记最早见于《寻邬县志》,是道光时江西长宁县贡生潘曾撰写的,全文是:

“潘忠节公讳任,字肩宏,项山潘氏开基祖也,原籍闽汀三洲。宋德初(1275年)募义勤王,二年(1276年)元军入广州,帝命文天祥开府南剑。天祥遂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余人,潘任与焉,佐文天祥经略江西,次汀州。端宗立,以潘任为行都招讨使,移屯漳州,复梅州,旋出江西会昌,屯大营冈。文天祥分兵次兴国,为元将李恒袭溃,走循州。潘任留守大营冈,得报望空号泣,率偏师入广欲与天祥合。端宗崩,帝立,改元祥兴(1278年),加潘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文天祥被执五坡岭,二年(1279年),宋亡。潘任图复宋祚,往安南寻赵氏裔不获,间关回赣,遇寇聚项山,歼灭之。闻元定鼎,绝食而死。明太祖追谥忠节。”

但是潘任不见于正史,文中屡次直称文天祥之名,不合义法,梅县三村保存的旧谱又说潘任“宋末状元及第”,显然是附会。看来潘任的事迹颇有可疑之点。

潘任的儿子十三郎定居项山,奉潘任为开基祖。项山属武夷山系,横亘于寻邬和梅州之间,在梅州西北,主峰项山甑,高1530米。

十三郎的孙子琴、瑟二人,于南宋末年循东江上游而下,迁到广东长乐,即今五华,琴为长乐潘氏开基祖。再传十二代,到处士公〔号素斋,生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卒于天顺二年(1458年)〕,随再醮母从兴宁迁居程乡,即梅县,为梅县潘氏开基祖。

传说处士公初居城北镇,后迁居南口镇东约六华里的大竹乡葵湖村。生四子,永聪、永明、永发和永潭。永发〔生于景泰元年(1450年),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死后,遗孀陈氏〔生于天顺三年(1459年),卒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八月〕用扁担挑着两个儿子积河和广河回娘家兴宁县圩下村去,循官路来到今高田村和塘肚村之间,天色将晚,前面是山口,森林密布,虎狼出没,只得在路边小店住下,待次日上午再走。同时住店的一位地理先生廖炳,听陈氏诉说后,说官路东侧三星山下的“山猪窝”风水好,劝她住下。山猪窝便在今寺前排村中部叫蕉园下的地方。陈氏在山猪窝搭了一个草棚,接来处士公的遗孀姚氏。永发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姚氏卒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则陈氏率二子在今寺前排定居当在1487—1503年之间。寺前排潘氏奉处士公为一世开基祖。

陈氏(被尊称为陈婆太)定居时,今寺前排一带已有村落,因为在三星山下,故名三星寨,有刘、钟、濮、温、黄、谢诸姓,以刘姓为大姓。今南口镇当时叫南口堡,所在高地叫墟冈。墟是集市所在地,冈是高地,南口当年在集市高地上。

此后永聪的后人也有迁来的,也有和永明、永潭的后人一起随清初闽粤客家人回迁江西的潮流而迁回寻邬的,不过永聪后人在三村始终很少。村人传说,这是因为照风水说法,处士公的坟地为“獭形”,“右边煞,左边堵,坟地上看不到水”,所以“发三亏大”,只有老三永发的子孙大大繁衍,成了三村的主要房派。

永发的儿子积河、广河长成后离开“山猪窝”,在它以东200米左右的地方造了一所坐南朝北的住宅,现在叫做“老祖屋”,仍在寺前排村。积河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五月,广河生卒年失载,老祖屋的初建年代应在积河去世之前,如在陈氏去世之后,则为1552年8月至1553年5月之间。

积河的孙子五世伸公,号前溪,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于明晚期越过官路,在路西今塘肚村坐北朝南、风水上称“牛形肚腌穴”的地方造了一座住宅,叫“对门排”,从此积河公一房就主要住在塘肚村。伸公是万清公买来的嗣子,这大约是他迁居路西的原因。路东的寺前排和高田则是广河公的一房。后来广河公的后裔六世昆敬在塘肚造了一座住宅,据小盆地中央,所以人称田心堂,但是子息不旺,又搬回路东了。有人据风水术传说是因为塘肚的风水发大房不发二房,又有人说是因为田心堂背后对着西北方向一个小山口,冬季风硬,不利子孙。

在伸公造住宅之前,塘肚已有程、温、罗、李、郑等姓居住。

在寺前排、高田和塘肚,潘姓子孙迅速增加。积河公有7子,广河公有3子,他们的堂兄弟7人又共有7子,即第四世有17名男丁。第五世有30名男丁。积河之后,塘肚村七世的品一公有7子,允彝公有9子、36孙、108曾孙。传说允彝公的妻子治丧时,梅县县太爷去兴宁办事,路过这里,听说这情况便赠她谥号为“好命婆”。族谱里,以后有十子八子的不少。当时还有一个习俗,便是虽有了几个儿子,还要再买几个儿子为嗣子,大约是为了壮大家族力量。然而,早先居住三星寨和塘肚的诸姓却丁口越来越少,经济不景气。原来的大姓刘氏把土地陆续卖给了潘姓,至光绪末年只剩了几家人。刘氏最大的一幢围龙屋叫兰馨堂,屋主只有一女,招潘氏八世某人入赘,从此兰馨堂易姓。连刘姓的私塾“细学堂”也卖给了潘家。塘肚一边,温姓甚至把老祖屋让出了一半给潘姓,罗姓也只剩下一幢住宅。三村里潘姓占了绝对优势,几乎成了潘姓的单姓血缘村落,这或许就是“后客”排斥“前客”的现象。只有高田的谢姓,还有七八十人,而且子弟或读书有成,或经商致富,还相当发达。

村人们对这个情况也有自己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寺前排是“美女献花形”的风水形局,潘氏老祖屋正在“美女”的产门(阴户)位置上,所以子孙众多。另一种说法是,三星山从北面看去是个三角形,从山尖有八道山梁分散而下,像一面撒开的鱼网,所以风水上叫“网形”。寺前排和高田在网底,而潘氏老祖屋的风水形局是“猫形”,在网底正可以大吃鱼虾,以致潘姓既富裕又多子孙。村东头的东华庐,中厅的对联是“祖德高深开大业;网形雄耸育英才”,可见村人对这风水是很认真的。寺前排和高田的潘氏造屋,除了供祭鲁班和杨筠松外,还要祭廖炳,就是最初给永发公遗孀陈氏建议留住在三星寨的地理师。房子造好以后,在祖堂的神橱背面左角设香案永远供奉鲁、杨、廖三仙。至于谢姓,是因为他们的祖屋宝树堂正在八道山梁中一道的下端,分占了一个龙穴,所以也相当发达。在塘肚村,伸公的孙子七世品一(生卒失载)和允彝〔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卒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堂兄弟合力在官路西边的沼泽地中央小小一块稍稍高一点的干地上造了一座房子。沼泽地中央造房子本来是风水术上的大忌,但是一位地理师看出,这块干地的形局是“出水莲”,风水大好。所以塘肚村积河公的后代也既富裕又多子孙。这座房子至今仍叫“出水莲”,而且院门隐蔽,以保持整个外墙为完整的长圆形似莲花。不过沼泽早已淤成农田了。

但品一和允彝很快因不睦而分开了。品一在塘肚小盆地南侧中央造了围龙屋,允彝在小盆地东北角东距“牛形”一百多米造了一幢宅子,围龙屋部分只大体整了两端的基地便停下没有造。允彝的亲弟明芳公后人(十一世)在允彝宅的西面不远处造了一幢围龙屋,叫燕贻堂。这三房成了积河公之下的三个支派。明芳公后裔不旺,只有品一和允彝两支在塘肚生生不息。作为积河公的后代,他们年时节下仍到寺前排的老祖屋祭祀。从五世到十一世,在塘肚村造了好几幢中型围龙屋。

广河公后裔则长期围住在老祖屋左右,直到十二世才有钦学、钦罗二人成立支派。钦学公“以贸易起家,积成巨富”,他的第三子国城“复继绳之,家声丕振”,在老祖屋西面建“上新屋”,奉钦学为开基祖(见《南华堂碑记》)。钦罗公后人在老祖屋东面建“下新屋”,奉钦罗为开基祖。两座新屋的建造时间大约在乾隆、嘉庆年间。此后,两房就分别在老祖屋的东、西两侧发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