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学院和文学院:用科学方法治理人文

清华国学院诞生于1925年,其时正值“科技与玄学”论战之后,学术界对科学的认识有所上扬。国学院主任吴宓虽主张“自然之律”与“人事之律”分开,但无论自然还是人文都是有“律”可循的。因此,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治理人文。在国学院的开学日讲话中,他说“惟兹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时人所谓之科学方法”应指五四以来胡适等提出的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社会研究以及在科玄论战中谈及的一些西方的科学方法。事实上,国学院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的史学研究、王国维、李济之考古研究、赵元任之语言学研究都很重视最新的科学方法。赵元任在上大学时是学数学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数理逻辑和方法论的,毕业后曾在康奈尔大学教物理,能用当时很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信息论来分析语言现象。在分析清浊音时灵活地使用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和互补性观念,因此在语言学研究上取得很高成就。

1926年清华建立文学院以后,在学术研究上继承国学院的传统,注重科学方法。院长冯友兰有意为之培育科学学风。王瑶教授对此有精辟的阐述:“研究者的见解观点尽管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应该对某一历史现象找出它之所以如此的时代和社会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冯友兰在谈到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时指出,“信古、疑古、释古”是“正、反、合”的过程,释古包含了前两个阶段的合理因素,“比较有科学精神”。而清华学派是属于“释古”的。(详见拙著《释古与清华学派》,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