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的守护神”——德伊森贝赫(1)

欧洲央行前行长、人称“欧元先生”的德伊森贝赫(Willem Duisenberg),2005年7月31日因心脏病发作溺死于他位于法国南部别墅的游泳池,享年70岁。

人们对他再也熟悉不过,2002年,当欧元纸币开始流通时,在票面上就可以看到这位荷兰人的头像和签名:Win Duisenberg(维姆·德伊森贝赫)。

1957年签订的《罗马条约》宣告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经过半个世纪的磨合发展,欧盟政治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之中,货币一体化,共同制宪显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欧元的诞生,德伊森贝赫成为世界经济里程碑式的人物。

身材瘦长、满头白发、不停抽烟的德伊森贝赫先生,在2002年1月主持了一场大规模的货币转换,三亿多欧洲人将他们的法郎、马克、里拉等货币换成了欧元。

1998年5 月3 日凌晨,欧盟首脑会议经过11个多小时的激烈商讨,将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的桂冠授予了德伊森贝赫。他于1998年7 月1 日荣任。

德伊森贝赫1935年7月9日出生于荷兰北部的弗里斯兰,成长过程中学会了荷兰语和弗里斯兰语,后来又掌握了法语和英语。50年代毕业于语法学校之后,在格罗宁根大学读经济学,主修国际经济关系,1961年毕业,他顺理成章地成了凯恩斯主义者,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出版成书,书名为《裁军的经济后果》。他先留校任教,随后到了纽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华盛顿总部工作三年。70年代初,他回到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担任教授,主讲宏观经济学,兼任荷兰中央银行顾问,并开始涉足政坛,成为荷兰工党议员。他在1973年进入登厄伊尔政府担任财政大臣,时年38岁。当时的德氏是一个热衷于发展福利的民主社会主义者,积极推行高税收、高消费的财经政策。在他任职的数年中,公共开支大幅上升,荷兰经历了战后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 德氏在备受指责后卸任,受聘担任荷兰一家大银行的董事。

1982年他再次出山,担任荷兰中央银行行长。他吸取教训,再不像当年那样慷慨大方,而是将手中掌管的钱袋子紧紧握住,积极推行紧缩经济政策。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待就是15年。从此以后,他的名字一直是与“稳定”联系在一起,在他的维护下,荷兰盾也成为了多年来全球最坚挺的货币之一。在执掌荷兰央行期间,德伊森贝赫坚定不移地保持荷兰盾与德国马克的联系汇率,推行低通胀和低利率的方针,使荷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失业率不断下降。为创立使德国等许多西方国家仰慕的“荷兰模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因此而获得了“反通胀能手”的称号。

满头卷曲银发的德氏在国际金融界深受好评,不少专家称他是阅历丰富又注重实际的学者型人物。据与他共事的人讲,德氏处事灵活,待人热情,没有架子,善于听取相反意见,因此颇受下属敬重。

情系欧元

1997年7月,德伊森贝赫出任欧洲货币局局长。按照欧元区各国共同商议的结果,他将成为该局最后一任局长。一旦欧元区启动,欧洲货币局将转而成为欧洲中央银行,而行长一职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该职位也将面临空前的挑战与困难。当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欧元启动后欧洲央行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既要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又要与各国央行与政府进行协调,以解决国家利益不同的矛盾,在当时的候选人中,既能抗政治干扰又善于协调的人选似乎非德伊森贝赫莫属。

德氏担任局长之初就明确表示,他愿意做欧洲中央银行首任行长的候选人。以德国为首的大部分成员国也都同意让德氏担任此职。英格兰银行行长乔治称德氏是“绝对第一流的中央银行行长”。德氏的前任也曾多次表示,德氏是“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德国央行和科尔总理更是给予德氏坚定不移的支持。德国舆论称,德氏的可贵之处在于,“你越是猛烈地打击他,他就越是坚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