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未来(3)

高价咖啡行业的兴旺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重要启示,是让我们看到了存在于发达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全球性趋势:走向高端市场,享受更高级奢侈品的愿望。正如《消费升级》一书中论述的:这个新市场中的胜利者不会低估他们的消费者,他们在创造性地努力提高产品本身和消费者整体体验两方面的质量。

沃伦·巴菲特说过,“你支付的是价格,你得到的是价值”。这样的商业创新是在近一个世纪才出现的,当我们还处于生活的基点水平线的时候,物品的价格只是反映自身的简单价值。

商业的创新令市场繁荣,消费者因此获得琳琅满目的选择和舒适惬意的生活感受。这样的商业,这样的日子,会在经济繁荣的理性条件下,由创新引导。

创新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本土企业的产品,也包括了合资、外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可以说,“中国制造”相对于短短的改革历程,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骄傲,它是中国工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给中国带来了国际声誉。

但是,当“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量流向国际市场时,因为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国家给予外商的超国民待遇,以及在石油等原材料方面的外部补贴,中国的创新能力被人寄予厚望。

如果缺乏创新,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的崛起将大而不强。

从经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实力已排世界第四,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居世界第二。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产业附加值不高,平均国民收入不能跃居世界前列呢?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没有核心技术。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不是制造而是组装。中国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但在制造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1/30,韩国的1/40。

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少是其中原因之一。中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而我们寄予厚望的“市场换技术”和“资源换技术”的发展方式,效果也难如人意,中国汽车行业作为重点试验领域,已经成为各界质疑的焦点。

中国政府及时开出了“自主创新”的药方,希望通过自主创新,改变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让中国能从大到强。

大多数人不太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与1970年代石油危机前的西方国家非常相像,竞争性产业如家电、IT、手机、汽车、房地产都完成了一轮爆发性增长后归于平淡,重化工业如钢铁、能源、化工等行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西方国家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国内传统产业迅速被波及,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恢复到早期的劳动力雇佣水平。这种镜鉴不远,中国也同样值得警惕。

但有一个国家虽然也遭遇了石油危机,它的经济却在十年后重新蓬勃发展起来,它就是美国。奥秘在于美国利用十多年的时间转变成了一个创新型国家,如今美国每年新注册的公司是60万个,是1960年代的7倍,美国的风险投资资本在1960年代还是寥寥无几,但到1990年代已经迅速饱和。

自主创新是制度和体制的产物,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中国已经决定从财税金融、政府体制、市场和法律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我们热切期待我们的国家用这些伟大的变革赢得这场伟大的赛跑。

“自主创新”战略提出后,我们实际上开始了一场新的赛跑。这场赛跑的结果将决定中国的国运,决定世界的未来。

未来十年,“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中国企业现在还是处于追赶状态,但在追赶过程中我们的创新能力将会让世界为之震惊。

创新竞争

北美的商界有一个不切实际的观念,即设计和创新将主宰他们的未来,而一些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则会继续充当低技术含量和低成本商业运营的大本营。这一观念植根于大卫·李嘉图于19世纪开创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以英国用毛呢与葡萄牙交换酒为例子,揭示了只要拥有比较优势,各国就都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