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

与他同年获奖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利(Friedrich hayck)在诺贝尔颁奖酒会上向瑞典国王和王后祝辞时也说到,如果当初咨询他的话,他会建议不设立此奖。

第二个争议在于经济学是否是门科学。事实上,经济学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其他奖项获得者所轻视。反对者认为经济学不够科学的标准,也不能对人类进步作出足够的贡献来继承诺贝尔这个名称的荣耀。毕竟,在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学的毕业生获得的是哲学学位。

这种说法突出了经济学被排斥在科学之外的状况。在传统意义上,“科学应该是有基于事实的理论模型。它包括知识的系统化、现象的观察和可以被实验或者其他方式验证或者否定的假设”。

经济学中许多伟大的概念比如“看不见的手”、“比较优势”以及“劳动力分工”等都是在20世纪前提出的,但概念本身并不是科学。正如贝多芬、莫奈、柏拉图对于声音、色彩和哲学都有卓越的理解,但这些天才们都不是科学家。因而,诺贝尔在19世纪末设立时,经济学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的要素。

有人说:“把科学和诺贝尔加在这个奖项的头上,是多么荣光的一件事情!这个荣誉是如此的沉甸甸,单凭此,就可以获得数十亿的贷款。不幸的是,在现实经济中,它几乎无法产生货币价值。”

传统上,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作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经济学被普遍视为是一种依赖于实际观察的经验科学,但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出版了里程碑式的著作《经济学原理》,自此经济学知识开始系统化。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学已经转型成为了一门符合科学所有要求的技术学科,充满了定义、证明、参数估测以及假设测定。有些人甚至认为,如今的经济学已经比物理学更加数学化。

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纷纷抱奖而回后,许多人开始认为没有足够多真正杰出的经济学家配得上这个奖。于是关于得奖名单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某种程度上,这是事实。70年代的获奖人基本没有引起太多争议。罗宾逊(Joan Robinson)、卡尔多(Nivholsd Kslfot)、勒纳(Abba Lerner)和帕廷金(Don Patinkin)可能是由于离世过早而没能获奖。到80年代中期,那些无可争议的伟大人物或者已经不在人世或者已经得奖,评奖委员会更难做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选择。

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评奖委员会将1972年的奖项共同授予阿罗(Denneth Arrow)与希克斯爵士(John Hicks)是一个错误。不是说希克斯不配得奖,而是因为阿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两到三位经济学家之一,他和1970年获奖的萨缪尔森一样应该得到单独肯定。而提出经济成长模型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梭罗在1987年才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青睐也显然太迟了。

诺贝尔经济学家地位崇高,但得奖者常常早已过了学术研究的巅峰期,甚至过了教书育人的黄金时期。这是因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很少将经济学奖授予近期的经济研究成果。与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52岁相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7岁。有人批评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成了所谓的终身成就奖,这与诺贝尔奖“鼓励未来工作”的初衷相违背。

也许,由于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瑞典科学院也想避免外界将奖项误读成为现有的政治或者制度行为。

有人认为,每两年颁发一次给40岁以下最杰出经济学家的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在这一点上比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有价值,但是两个奖都拿过的麻省理工教授梭罗一语道破天机:没人知道克拉克奖是什么,可每个人都知道诺贝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