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技术”建造的“反建筑”(2)

建筑可以说是与重量的斗争。为了创造内部空间,砌墙和盖屋顶就是为了抵抗重力。厚重的屋顶由墙体来支撑,若是在墙壁上凿洞,就等于减弱了支撑那些荷载的墙壁,是非常值得三思的事情。于是越是在缺乏建筑技术的古代,建筑的墙壁就越厚,不容易开出窗来,室内也就只能变成黑暗的空间。那时做出高耸而且宽敞的内部空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但是无穷的探求欲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这一探求欲最终形成哥特形式。在哥特式建筑中得以完成的拱顶只是依靠几根柱子来支撑,墙壁不再负担屋顶的重量。同时,这些柱子因为桁架体系可以达到之前难以想象的高度,从重力中获得解放的墙壁只承担分隔内外空间的功能。于是自然就产生了巨大的窗户,光线自由地射向室内,反而变得需要调整明亮的光线。也就是说,建筑从重力中获得了解放,这真是大事件,我将哥特式建筑称作高技派建筑的原因也在于此。

此后建筑中的技术革新也是从不间断的,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生产出了钢和玻璃,随着电、电话、电梯的大量生产,建100层的高楼也成为可能。由此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透明,我们的城市在垂直方向上层叠在一起,呈现出更为动感的风景。

但是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件超越了这一切,开辟了现代建筑新技术的时代。这就是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的出现。

1977年,这个建筑在古意盎然的巴黎市中心落成之时,不,早在1971年,当建筑方案在国际竞赛中获选并向世界展示的时候,这个建筑就同时受到了热烈的支持和激烈的非难,瞬间成为热极一时的争论对象。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世界大战的惨状之上欧洲获得了经济复兴的信心,并重建了被破坏的城市。各国为了弘扬国家的繁荣,开始着眼于文化,并开始互相竞争着建设文化设施。早在50年代,伦敦南岸已经有了皇家节庆音乐厅等综合性文化地带,而在60年代,曾经是敌国的德国柏林也正在建设汉斯·沙龙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宝石般的音乐厅和美术馆。

有着文化最先进国自尊心的法国人,毫无疑问想拥有超越其他竞争国的文化设施,于是这一建筑的出台就引起很大的关注。可在所有法国人的瞩目中终于出现的这个建筑,并非是他们想要的建筑。如果没有经历过1889年艾菲尔铁塔建立时进步主义者和保守派之间的激烈论争,这个建筑恐怕难以矗立在巴黎的中心。

超越想象的建筑,是的,这个建筑打破了我们一直以来对建筑的约定和信任,是“反建筑”。

首先是那些原本应该在建筑内部的各种设备管线(duct:在建筑物当中为了让气体和液体流通而设计的通道或是构造物)直接裸露在外面。当然柱子也都在外面,甚至连自动扶梯都裸露在外面。如果比喻成人体,那就是所有的内脏都露在外面。先组织建筑内部,最后需要有一个外观来包容这一切,这种数千年不变的古典建筑观念,在这里荡然无存。

不仅如此,尽管由于成本等其他原因没能实现,最初的方案却是不固定楼层之间的楼板,并可以上下移动,改变层高,取消层的概念。这真的是建筑吗?

这个建筑是作为图书馆、展览馆和剧场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在设计竞赛时,提出的要求是“灵活性”(flexibility),即可变性。当时38岁的英国人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和34岁的意大利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只是在伦敦改造过小住宅的无名建筑师。这两位年轻人开始关注主办方要求的“灵活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