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九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副主席、校友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校友朱镕基来到清华园,出席清华九十周年庆典。江主席还发表了节日讲话。
在校庆九十周年成就展上,我们看到了一系列闪光的数字:
清华大学的教授中,有四十五名院士,其中有三名双院士。
清华大学校友中有院士四百零一名,占院士总数的266%(一九五四年,相应为477%)。
建国五十周年时荣获“两弹一星”奖章的二十三位科学家中,有十四位清华校友。
清华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累计二百七十九项,申请专利累计一千九百二十九项。
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九年,七年累计,清华录取的新生中,有各省市高考状元一百九十三名,各省市高考前十名者一千二百三十二名。
……
它们都在全国大学中占居首位,充分显示着清华在科技方面的优势与光荣。
校庆庆典上,现任校长王大中院士提到了清华近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宅设计,高温气冷反应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小型卫星发射成功,以及纳米材料、生物芯片、高温超导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等,大抵也都属于科技方面。王校长表示,在今后十年内,要争取在理科、经管、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都能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王校长说:“大学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和动力。”然而语焉不详。他没有提到梅校长和蒋校长所曾经论述和表达的“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大学精神的内核和精髓。在我们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大学中,包括清华,对这种大学精神的拥有、更新与弘扬,真值得校长们进行认真的探索。这比建筑大楼、安置书桌和造就富翁会有更多的困难,也比造汽车、放卫星会有更多的艰辛和风险。
放眼清华园,粗略估计,五年内新建的用于教学、科研和创收的大楼,建筑面积超过二十万平方米。二十万平方米,是当年清华四大建筑之一、一九一九年建成的图书馆的一百倍。这些大楼,既需要安放平静的书桌,更需要新的精神、灵魂和动力的滋润与充实。
从主楼南望,宽阔的林荫大道两旁,近十幢新起的大楼,巍然凛然,蔚为壮观,与主楼一起,成了二十一世纪的校园中心区,摆开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架势。广场上,林荫下,芳草萋萋,齐整鲜美,但不像世界上许多大学的庭院那样,也不像莫斯科大学主楼背后的大草坪那样,可以轻轻走过,可以躺卧休息,而是娇生惯养,优柔高贵,不可越雷池一步,显然不是为莘莘学子准备的。
在工字厅中行走,这里庭院深深,廊庑相属,树荫花影,亲切和谐,较之高楼中的相互窥视,相互干扰和呆板单调,实在要惬意多多。四十一年前旧房和新楼的对比所引发的我的内心的震动,已经随风飘逝。
2001年5月,清华园
原载《读书》200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