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好不如报得好

从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在每一个选择的岔路口,孩子们都在为能实现更好的选择而努力,家长们做好一切“后勤”,为支持孩子的选择而加油鼓劲。对于一路“重点”上来的孩子,选择一个好大学、好专业,会是父母们的“重”望所归;而对于在学业上成绩差强人意的孩子,“上大学”也是其家庭的最低期望。毕竟,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上了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是不上大学想找好工作更难。长久以来,习惯于接受分数筛选的父母和孩子们,多少都会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分数决定一切。

考不上,选择无从谈起;考上了,也并非万事大吉。分数或许能限制选择范围,但是,却无法让高考生和家长得到选择范围中的“最优解”,“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已愈来愈成为家长和孩子的共识。

事实上,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门槛已经一再降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沦为大白菜”调侃背后就业难的真相与矛盾。根据2009年麦可思(MyCOS)最新调查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就已经落实工作的仅有52%,而毕业半年后的实际就业率也才86%,按559万的毕业生基数计算,失业人数近73.56万!

考取一所大学并非难事,难的是孩子大学毕业后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决战中找份好工作、谋求好发展、成就好人生。高考已不再是分数的战场,而是志愿选择的“智力赛场”。而在这场竞赛的主力阵容中,学生、家长和老师,无论谁在主导决策,都难免存在局限。

学生的认识有限

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单纯的高中生,无论是生活的经历,还是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职业的认识都极为有限,容易仅凭一时喜好就误以为是自己的职业兴趣而盲目选择专业。

家长的经验不可靠

一些家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道听途说的零碎信息认定某所学校的名声好,某个专业是热门,于是指导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但据麦可思2009年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本科10个热门专业中竟有8个失业最为严重,其中就包括了前几年高考生和家长“热捧”的法学、国际贸易等专业。可见,家长仅根据自己片面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去指导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是不可靠的。

老师的指导偏于学习成绩

老师通常只能从学生的成绩出发,结合各大院校历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指导高考生选择那些能够被顺利录取的专业和院校。除此之外,老师们对于就业市场的认识同样有限,无法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给予科学的指导与帮助。

高考志愿填报其实是一个依靠占更多可靠信息进行科学决策过程,唯有有力的信息“外援”,才能求解出最佳的专业和大学选择方案。而本书,正是高考生和家长最好的“信息智囊”!

本书基于麦可思(MyCOS)公司的调查数据而编写。麦可思每年一度进行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在中国第一次以全国性科学调查为基础,以第一手数据事实为根据,全面地、详细地回答了各大学和各专业的就业情况。正如《第一财经日报》的评价:“虽说各高校就业指导处都有一本毕业生就业账,掌握了70%以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但麦可思公司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却勾勒出整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图景。”本书正是针对家长和学生对各大学和各专业就业信息的需求,专门为2010年高考生设计,能够在分数所满足的可选大学和专业中,推荐就业情况更好的大学和专业。

本书还基于麦可思自主开发的中国独家的职业信息数据库,列举了部分常见职业的真实一天,能够从职业规划的角度,通过职业测评、职业介绍、职业对应的专业这几个环节科学地指导考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大学,提前锁定职业目标,准备好自己的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规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