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萤火不是灯(1)

杨广在雁门脱险后的第三天回到太原,他本来是接受苏威的建议西向长安的,这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因为当时北方地区“盗贼不息”,皇帝如果坐镇西京,有利于朝廷的军事和政治部署。但是一肚子坏水的宇文述却对杨广说:“跟从皇帝车驾的官员家属大都住在东都,最好是从潼关直接进入洛阳。”最终杨广采纳了宇文述的建议,因为雁门之围使他对北方产生了严重心理恐惧,他害怕类似危险再度发生。他不顾一切地掉头南下,从此以后,风一直往南吹,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北方。先是从太原到洛阳,稍后又南下江都,最后他甚至打算迁都比江都还南的丹阳(今江苏南京)。 如果给他取个外号或者注册个网名,非“杨南南”莫属。

十月初,杨广来到洛阳,他在洛阳街头东张西望了一会后,说了一句让人听后直打寒颤的话:“还是大有人在啊!”

这句话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很有背景和渊源的。

两年前,杨玄感造反被平息后,杨广同样说了句让人头顶直冒冷气的疯话:

“杨玄感振臂一呼就有十万人跟随,我现在知道了,一个国家人不能太多,多了就会聚到一起做盗匪。如果不把那些参与造反者全部杀光,还怎么能惩戒后人。”于是派大理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与东都留守樊子盖等一帮公检法人员追究杨玄感案其他参与者。

这四个人个个都不是善主,特别是樊子盖,性情极度残忍,骨仪还是个胡人,更是嗜杀成性,最后一共处死了三万多杨玄感的“党羽”,其中大半都是冤死的。杨玄感围困东都时曾打开粮仓赈济过百姓,结果,樊子盖按米索人,把所有接受过赈济粮米的百姓一个不拉地全部活埋了。

杨广在看到洛阳熙熙攘攘的人群后说了一句“大有人在”,那意思是说过去平定杨玄感叛乱时杀三万人太少了。有这样一个冷血动物的君王,隋朝不亡,天理不容。

杨广当政期间,隋朝有个著名工匠名叫李春。这是个建桥高手,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敞肩石拱桥。如今,一千四百年过去了,赵州桥还照样通车走马。和隋代这位著名的工程院院士一样,杨广也是个桥梁专家,所不同的是,他主修的是拆桥专业 一个资深无比的过河拆桥专家。

在雁门被围时,杨广曾亲口许诺,每一个参加雁门保卫战的军士都将会得到六品官职和绸缎百匹。可是刚到洛阳他就推翻诺言,拒绝兑现先前公布的奖励措施。

人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而杨广则是伤疤还没好就不记得痛了。参加保卫雁门的将士共有一万多人,这些浴血死战的幸存者都在眼巴巴地等着戴官帽、领绸缎呢。可是杨广授出的勋位只有有一千五百个,比例不足百分之十,比现在单位年终评选“先进工作者”的竞争还激烈。然而,即使是这些一千多个勋位也是搀了假的。为了节省俸禄支出,杨广特地把这次授出的立信尉、秉义尉一类的六品以下勋位分别设置了好几个不同的层级。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老板答应将你的岗位工资提高到六级,但又在六级里分设A、B、C、D、E五个层次,且工资待遇一层比一层低。给你一个六级E,虽然你级别看上去是六级,但实际待遇却缩水很多。

现在有“注水牛肉”,那时候,这就叫“注水官职”吧。

这样挖空心思地过河拆桥,对杨广来说司空见惯。当年表彰平定杨玄感叛乱时,他也是这么干的。

剩下的那一万六千人,不但汗白流了,仗白打了,心脏白激动了,血压白升高了,还受了一肚子窝囊气,一个月出生入死的鏖战最后成了个“四白工程”。这个时候,曾经在雁门当众宣布将不再用兵辽东的杨广又高调宣布,将第四次攻伐高丽。

君无戏言。可杨广的每一次许愿都是“戏说”,因为他就是靠演戏发家致贵的。

忽悠一次情有可原,忽悠两次尚可忍受,忽悠三次等同卖拐!对这次“四白工程”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资治通鉴》载:“因此将士们无不愤怒怨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