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也是写给你的情书(1)

亲爱的你:

《给Z先生的一封情书》系列,开始于2009年12月15日。

写情书这种事情,在原本网络通讯和手机电话都不存在的古代,是两个人互相表示好感的一个私人行为:两个人彼此喜欢,其中一个给另一个每天写一封情书,另一个就会每天认真来读,然后很仔细地去回复。

而在人们已经习惯于依赖电子化设备发送简讯、微博、电子邮件的这个时代,还有人坚持用写情书的形式来表达好感,那自然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更奇特的是,“情书”的定义已经超脱了“爱情书信”的特征,由写情书的这个“我”,写给“Z先生”的每一封书信,里面既包含着惺惺相惜的友情,也包含着感同身受的亲情,甚至于那些因为万事万物而感悟到的对于自然、对于国家、对于身边一花一草、一根圆珠笔、一杯热咖啡的各种感情,也都被包含在内。

所以,“情书”也就被理解为“情感书信”。是不局限于爱情,一种用于交流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特殊书信。

“我”与“Z先生”的书信互通,像是两个有着不同生活状态的人,在不断沟通着彼此世界里每天发生的无数趣闻秩事。“我”与无数人相遇、感动,在时装周上留恋风景。“Z先生”生意做遍世界,要将事业版图开拓得更广阔,在觥筹交错中叹息安宁,这两个人的境遇截然不同,因此才有更多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对人生的看法。

他们一来一往,在网络上每天一封书信交流。因为二人的故事有趣,交流的观点也很好玩,所以渐渐地也就有更多在网络上寻找乐趣的人来关注这些书信。尤其是当每天的情书里所涉及到的话题不再只局限于私人感情,而是更多地涉及到各种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从天文地理,到家常闲话,甚至于一道菜、一只蚂蚁、一张游戏光盘时,那些寄居于书信里的思想火花,便开始感动每一个读到它们的人。

情书系列所希望阐述的,乃是一种饱含爱意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人人都可读得,人人也都能懂得,人人希望可以感动得,情书系列,自然就不再只属于谁或者谁,而是变成了写给所有人的情书——

毋庸置疑,也是写给你的情书。

之所以最初会选择在网络上每日更新情书,其实是因为写这些书信的两个人,受到距离的阻隔,离得很遥远。

一个长期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游走,一个常年奔波于纽约和香港。而且他俩的时间永远对不上,一个人去了纽约,刚好另一个就出差去了新西兰;或者另一个飞来了中国,这一个恰好在日本忙碌。

偏偏这两个人在邂逅之初便觉得相见恨晚,他们共同感叹于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人们开始普遍变得很懒:吃饭要吃快餐,泡面懒得去煮,就连爱情也是凑合的,要么相处几天觉得有更好的,就决定分手;要么就觉得在一起还算过得去,就那么对付着过下去了。

他们二人决定开始交流彼此心中对人生的感悟,希望通过这一点点的温情火花,来点燃更多人心中的对于“人生其实仍然美好”的火种,虽不奢望有多大的感染力,但事实上就真的感动了不少人,从博客到google,从开心到豆瓣,从这个人的BBS转载到那个人的电脑硬盘保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给Z先生的一封情书》——因为这些“情感书信”,既是爱情,也有亲情,更有友情,是不折不扣适合每个人去阅读的文字备份。

情书系列,开始成为了大家的情书,读着觉得好玩,偶尔摘出一篇改头换尾发给喜欢的人,通常也都很好用。而“Z先生”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将要收信的人,“我”也可以是任何一个想要写信的人——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写信的“我”,都可以把这些“情书”作为情感的载体,寄给那些心目中想要去表达倾慕之情的收信人“Z先生/Z女士”。

情书读得多了,难免会有人好奇于互写情书的两位主角的真身。刚好网络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将人与人进行关联,所以在人肉搜索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少有人能真的保住隐私。

关于Z先生的种种“调查”结果,也陆续地被发布在网络上,版本众多,结论各异,统计过后得到的共同点有以下几个关键元素:华裔。貌似家族继承人。年轻有为。大集团的新任领导人。喜爱出海。多情。酷爱阳光。本性善良。爱喝咖啡。相貌酷似中田英寿。

这样的“调查”结果无疑让情书系列的“含金量”更高,我确实有见过有言行奇特的网友定期关注这个系列,似乎在坐等主角真身出现便一拥而上,颇有一种把情书系列当成“非诚勿扰”相亲节目的大无畏气概。

倘若情书系列也能给别人带来好姻缘,此等善事善举,我自然也是会衷心祝福的。

但如果你拿着那些关键句子来问我Z先生的真实身份,我也只是会微笑地耸肩摇头表示无可奉告。

既然这已经是一封封写给你、写给他、写给每个人的情书,那么作为收信人的各位,才是真正的主角,是否喜爱出海,是否每日必喝大量咖啡,都根本不再重要。

读到情书的时候,你心里是否觉得温柔才是最重要。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