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作者及其思想的渊源

 

《庄子》一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同看法。它与《老子》的思想渊源关系,在此也有必要作些介绍。

1.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

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是庄子一人所作,还是庄子及其后学包括他人所作。有人认为,庄子就是《庄子》一书的作者;有人认为非庄子一人所作,而是庄子及其后学的作品。就其《庄子》一书各篇而言,有人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有人认为内篇绝非庄子思想,而是后期庄学的思想。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也仍然在争论。 

读过先秦诸子的著作的人都知道,先秦诸子著作中大都不是本人所作。孔子述而不作,其《论语》由弟子记述事迹言行编撰而成;《老子》五千言也非出自老子本人手笔,也是弟子同作而成;据此也可说《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的共同作品。从史实的角度,人们希望能得出更为精确地结论。 

司马迁最早认定《庄子》为庄子所作。《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在司马迁看来,庄子著书的目的是,一为阐发老子主旨;二为诋訾孔子。这说明,庄子的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继承,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为了维护道家学说,而展开对儒家学说的批评。从司马迁对庄子学说的评论来看,他所见到的《庄子》不仅完整,而且有篇目。宗旨明确,内容丰富。据班固《汉书 艺文志》记载,《庄子》五十二篇”。高诱《吕氏春秋 必己》注曰:“庄子名周,……著书五十二篇,名曰庄子。”由此可见,汉人所见庄子为五十二篇。但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庄子”是晋人郭象删定并加以注释的三十三篇,而且全书字数不超过七万言,这与司马迁所载“十余万言”差之甚多。这样就引起了后人关于这种差异的关注。这种差异从何而来,促使人们对《庄子》一书的追踪考订。 苏轼最早提出《庄子》中有四篇不为庄周所作,即《让王》、《说剑》、《渔父》、《盗跖》。他在《庄子祠堂记》中说,“庄子诋訾孔子,明老子之术,”是“知庄子之粗者。”相反,“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对孔子是“阳挤而阴助之”,因此,他认为《盗跖》、《渔父》不是庄周的手笔,而《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是“昧者巢力之以人其言”,并提出“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苏轼的这一说法,引起诸多争论,也引起后人对《庄子》一书的怀疑。由四篇延及六篇、八篇以及内、外、杂诸篇列入阙疑范围,甚至整部著作是否为庄周所作也成了个问号。清人林云铭在《庄子因》中说:“内七篇是有题目之文,为庄子所手定者。外篇、杂篇各取篇首两字名篇,是无题目之文,乃后人取庄子杂著而编次之者。” 清人宣颖在《南华经解》中认为,《庄子》内篇是其心得而作,“外篇为之羽翼,”杂篇除《天下》一篇外,“止是平日随手存记之文”。在宣颖看来,《庄子》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只是其中有用心之作和随心而作。今人高亨也认为内七篇为庄子所作,并提出了六点论证。刘笑敢运用文字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方法详加考证,认为内七篇在前,外、杂篇在后,内篇为庄子所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但任继愈却认为内七篇决非庄子思想,而是后期庄学的思想,外杂篇才反映庄子的思想。这样,庄子的整部著作都列入了怀疑之列,使人们对《庄子》一书的作者归属问题越来越迷惑。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庄子》一书的思想价值不应该因此而受到影响。尽管争论还在继续,但《庄子》一书凝聚了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和智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总集,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这应该得到肯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