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 下(5)

【原文】

[4.7]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①。

充虞②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③,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④。”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⑤,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⑥,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⑦,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⑧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注释】

① 嬴(yíng):齐国邑名,故城在今山东莱芜西北。

② 充虞:孟子的学生。

③ 严:急。

④ 以:太,甚。

⑤ 中古:指周公制礼以来。

⑥ 为:用。

⑦ 比:为了。化者:死者。

⑧ 恔(xiào):欣慰。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邑停留。

充虞请问道:“前些天承蒙错爱,让我监理造棺椁的事。由于时间紧迫,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句:棺木好像太好了吧。”

孟子说:“上古时棺椁没有固定的尺寸,中古时规定棺厚七尺、椁的厚度与棺相称。从天子到老百姓,在棺椁上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因为这样做才算尽了孝心。由于礼法所限而做不到,是不会称心的;由于财力所限而做不到,也是不会称心的。如果礼法允许,又有财力,古人就都这样做。为什么唯独我不这样做呢?况且替死者想,不让泥土挨近肌肤,对于生者心里来说难道没有点欣慰吗?我听说过,君子不会借口因为天下之人而在父母丧事中俭省。”

【品评】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想省钱不能在父母身上打主意。

儒家推崇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丧葬也是孝道的重要内容,《中庸 达孝》中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孟子》多次提到“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一斑。为什么要重视丧葬呢?《论语 学而》载孔门弟子曾子的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对待长辈的死亡要尽情表达自己的哀伤,祭祀先祖的仪式要尽情表露对先祖的敬意,这样做,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敦厚。因此,重视丧葬是道德教化的重要一环。但在是否该厚葬的问题上,孔子的主张却是:“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讲究礼,与其追求奢侈浮华,不如约省节俭;置办丧事,与其礼仪周备,不如真切表达内心的悲伤与哀愁。

孟子幼而丧父,母亲为培养他可谓用心良苦,“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孟子在齐国做客卿时,年迈的母亲和他一起生活。母亲去世后,孟子葬母于原籍。而此时,邹国已被鲁国吞并,因此称“葬于鲁”。孟子葬母的棺椁可能不小,引出了学生的疑问。后来还有人以孟子葬母棺椁超过葬父为由劝阻鲁平公和他见面,但孟子的学生乐正用先后贫富不同对此事进行了解释。由此看来,虽有人提出疑问,但总体不违古制。孟子引用时人“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来辩护,也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物质层面的厚葬仍然应予反对,老人的赡养问题更值得人们的重视。省钱不能在父母身上打主意的观点,可以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得到理解和贯彻。

【原文】

[4.8]沈同以其私问曰①:“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②,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③。有仕于此④,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注释】

① 沈同:齐国大臣。

② 子哙(kuài):燕国国君。

③ 子之:燕国国君子哙的相。

④ 仕:通“士”,指以道艺、武勇谋求仕进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