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赢家:美国人

赢家是军工生产商与提供贷款的金融家们,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是大快朵颐的猎食者之一。早在19世纪末,罗氏家族就已插手协约国的军工业。1888年,罗氏家族英格兰银行为英国海军建造与装备公司发行过股票,随后不久又为马克沁公司和诺登菲尔德公司的合并发行了190万英镑的股票和债券。罗氏家族也拥有了新成立的新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大量的股份,还对公司经营具有直接的影响力。这两家公司生产的马克沁重机枪与诺登菲尔德机枪大名鼎鼎。尤其是马克沁重机枪更是被誉为“大杀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躲在铁丝网后的堑壕中的马克沁重机枪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将步兵成千上万地送入黄泉。在1916年的索姆河会战中,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仅在一天之中就将6万多英军击毙。倒在机枪下的士兵的血肉让罗氏家族赚足了真金白银。不久,世界各国都将马克沁重机枪列为制式武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马克沁重机枪仍然配备在德军的二线部队中。

对于金融家来说,没有祖国,只有利益。从同盟国的角度来看,早在18世纪中期,所罗门·罗斯柴尔德掌管奥地利业务时,罗氏家族就控制了奥地利维特科威兹钢铁公司。维特克威兹公司在今天的捷克境内,周围密布有大量煤矿,运输成本低,利润极为丰厚,早在1841年就已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区域内“最为非凡和多产的机构”。这家公司不仅为奥地利陆军生产弹药,还为奥地利海军提供钢铁原料。尽管当时奥地利禁止犹太人建立工厂,也不允许涉足采矿业。但罗氏家族却被特许可以进行钢铁、军工的生产。不过,罗氏家族从战争中捞取的好处比起美国的寡头大亨们却是小巫见大巫。

美国人原本就是欧洲各国的移民,其中有1/10是德裔和大量反英的爱尔兰后裔。欧洲发生战争,政府无论站在哪一方都会引起国内部分民众的反对,因此从华盛顿时代开始美国便以中立主义为主流。威尔逊总统在“一战”爆发后宣布美国保持中立:“这是一次对我们而言是无所作为的战争,他们之间的战争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但由于战争的需要,大量欧洲资金抽逃出美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美国开始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内部也发生了分裂。那些祖籍德国、奥地利的美国人在心中支持同盟国,占美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英法裔则支持协约国。在战时,这些欧洲后裔与各自的祖国开展贸易。到了1915年,战争双方的订货却刺激了经济增长。到1917年4月,美国已将价值20多亿美元的物资出售给英法为首的协约国。

从中立的角度来看,美国应该对交战双方不偏不倚,但严格地说,美国在保持中立时实质上已经卷入欧战之中。对于美国来说,协约国的胜利,将削弱欧洲的优势,提升美国的力量,但德国的胜利则意味着美国不可能获取霸权。因为,德国是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德国占20.1%,而美国所占份额却不超过17%。甚至在美洲,德国都在抢夺美国的市场。1913年,拉丁美洲对外贸易中,美国占28%,德国在很短的时间便上升到14.2%。一旦德国获胜,美国在拉美的优势将彻底瓦解。因此,美国开始倒向协约国,逐渐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美国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

1915年,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摩根财团成为协约国在美采购军需品的代理人。英国政府价值5亿美元的黄金被交送摩根财团保存,而摩根财团则以国债方式向美国采购5亿美元的军火。同年,美国政府向协约国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用来帮助协约国购买美国军火与其他补给品。英国这个老大帝国终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缓过气来,而美国经济也随之开始繁荣起来。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协约国捆绑在一起。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将血本无归。尤其重要的是,美国金融家与工业家的命运与协约国也紧密联系在一起。1934年2月,共和党参议员杰拉尔德·奈所成立的国会奈氏委员会的调查表明,美国1917年的参战很大一个原因是金融家和军火巨头的操纵。这些人几乎只与协约国做生意,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希望协约国取胜,这样才能大赚其利。

在陆地上,德国正一步步取得胜利。而在海洋上,德国却遭到英国的严密封锁。英国海军布雷北海对德国和欧洲中立国家设下很长的海军封锁线,并搜捕所有开往德国港口的中立国家的船只,尤其是装载粮食到意大利、荷兰和其他欧洲中立国以便转运的德国船只。德国水面舰船力量薄弱,无法打破英国的封锁。而德国粮食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进口,结果,德国面临严重的饥荒。迫于无奈,德国只有用潜水艇来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5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

1915年5月,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用鱼雷击中。船上有大量美国人死亡。美国声称“卢西塔尼亚”号装载的是非战争物资,因此,德国用鱼雷攻击它是一种罪恶滔天的大规模谋杀。其实,英美政府完全是骗子。当时“卢西塔尼亚”号装有数千箱运往英国的弹药。威尔逊总统警告德国说,如果德国继续攻击民用船只的话,美国就将对德国宣战。德国并不希望再增加一个强大的对手,因此,德国许诺不会再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攻击民用船只,并就“卢西塔尼亚号事件”表示道歉。美国政府为了安抚国内德裔与爱尔兰裔美国人,接受了德国道歉,仍然在口头上保持中立。

很多人认为,美国是有意让自己的船只被德国人击沉,以此激发美国人参加战争的热情,并堵住孤立主义者与德裔、爱尔兰裔的嘴。时任美国海军助理部长后来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便是这种政策的拥护者之一。他全力支持将武装了的美国运输船只派到欧洲交战区,故意激怒德国海军,让德国人将美国船只击沉,从而让政府清除参战的国内障碍。

到了1916年,美国通过船只对协约国的大量援助终于彻底激怒了德国。德国再次发动无限制潜水艇战,不惜一切代价攻击美国船只。德国潜艇战的效果非常好,缺乏补给的协约国在陆地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1917年年初,随着协约国战场形势的不利,美国开始有了爆发金融危机的苗头。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很快,德国人便投降了。

“一战”给美国带来了普遍繁荣,美国金融业迎来了飞跃性的大发展。不仅为战争融资而发行的国债扩大到了250亿美元,自由公债发行量也达到了215亿美元。美国股市规模更是得到了大幅扩张,尤其是和战争相关的钢铁行业发展更快。伯利恒钢铁公司股价从战前的46美元飙升到了战后的460美元,甚至一度达到600美元。资本市场投资者也由战前的35万增加到了数百万之众。整个战争期间,仅摩根银行就代英国发行了30多亿美元的国债。英法等国则由于巨额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日益成为美国商品和付息贷款的市场。美国还借机收回了外国人所有的价值20亿多美元的证券,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美国政府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100亿美元,成了20个国家的债主。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掌握到了手里。

与金融业紧密相连,美国工业也因战争而突飞猛进。仅杜邦公司就为协约国提供了40%以上的军需品,业务增长了176倍。“一战”前,杜邦无烟火药年生产能力为840万磅。到1917年4月,也就是仅仅时隔两年半,产量已经达到4.55亿磅,增长54倍;员工总数则由5 300人增加到8.5万人。杜邦公司在“一战”中资产从战前的7 500万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亿美元,成为当时最大的垄断公司之一。1918年2月,杜邦家族以6 000万美元收购通用汽车公司23%的股票,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老板。第二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在战前接的最大订单是1 000万美元,但战争开始后的第一笔英国订单就有15亿美元。摩根一手创建的控制美国65%钢产量的美国钢铁公司仅1916年一年就获利3.48亿美元。

美国不仅从对欧洲的军火出口中大发横财,而且还趁大战之机从欧洲人手中攫取并巩固了新的市场。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7.98亿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33.9亿美元。到1917年,美国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此外,美国还加强了在中国和中近东市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的争夺。

英国的丘吉尔面对此情此景,也只能代表大英帝国哀叹道:“美国的巨大潜力成为地球的不祥之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