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金融的倒退:约翰·劳的昙花一现(2)

因为劳氏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可以随意购买、兑换金属货币,并且这些纸币可用于赋税,法国人开始信任起纸币。约翰·劳的纸币日益受到大众欢迎,价值甚至比等面额的金属货币还高1%。由于纸币价值稳定,劳氏银行向法国工商业提供大量信贷,法国经济开始逐渐复苏,日渐走向繁荣。到了1717年战争结束后,约翰·劳的纸币价格超过了面值的1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国债的价格下滑到面值的21.5%。

1717年8月,约翰·劳创建了密西西比公司,这家公司与劳氏银行有紧密的联系。政府授予这家公司拥有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以及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做交易的专有特权,并规定公司股票可以用法国国债支付。两年后,法国政府又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各地进行贸易的特权。法国人对纸币的信任开始转到了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上来,1719年4月价值500里弗赫的法国东印度公司股票,到了10月竟然高涨到每股1.8万里弗赫。

1719年,奥尔良摄政王掌控下的法国政府又授予劳氏银行法国烟草销售和铸造金银币的垄断权。劳氏银行被法国政府国有化为中央银行,改称法兰西皇家银行。尽管约翰·劳一再反对,但在摄政王的强迫下,法兰西皇家银行一开始就发行了10亿里弗赫的纸币,在此之前,劳氏银行发行的纸币从未超过6 000万里弗赫。

随着业务的扩展,密西西比公司在1719年增发了5万新股。约翰·劳承诺,每股的投资回报率将达到120%。从贵族到平民开始疯狂地抢购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购买新股的申请者居然有30多万人。为了清偿法国政府所欠的15亿里弗赫内外债,密西西比公司又增发了每股股价为500里弗赫的30万新股。

整个法国陷入癫狂之中,人们纷纷做起金融投机的勾当,金融泡沫也随之不断膨胀。直到1720年,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兑换任何数量的硬币,约翰·劳的金融体系与货币体系仍然没有显现出崩溃的迹象。

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法兰西皇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太多了,而用于流通的铸币则严重匮乏,法国铸币总值不到13亿里弗赫,而流通纸币却高达26亿里弗赫。不受控制的过多发行的纸币将会严重破坏货币信用制度。法国人对约翰·劳的纸币越来越感到怀疑,很多人开始跑到法兰西皇家银行兑换硬币。

迫于无奈,约翰·劳规定铸币贬值5%,紧接着又将铸币贬值10%。同时,法兰西皇家银行规定,一次提款只能兑换10里弗赫的金币或100里弗赫的银币。但人们还是源源不断地拥入银行要求兑换金属货币。1720年2月,政府规定,禁止流通硬币,只能使用纸币,违者没收所有铸币资产并处以高额罚款,严禁任何人购买金银首饰、贵重器皿以及钻石珠宝,甚至鼓励人们踊跃告密,并承诺告密者可以得到被告发者违法金额的一半作为报酬。

但这些措施都无法阻止劳氏纸币的大幅贬值,法国人对银行和密西西比公司的信心完全动摇了,人们开始疯狂地抛售股票,纸币随之进一步贬值。1720年5月,约翰·劳发布了股票贬值令,同时降低纸币面值。民众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密西西比股票一泻千里,从1720年9月的每股2 000里弗赫狂跌到1721年8月的500里弗赫,一个月后又跌到200里弗赫以下。

与英国政府力挺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来拯救英国货币信用制度不同的是,法国政府放弃了约翰·劳的银行与公司。1720年11月,纸币彻底变成废纸,法兰西皇家银行倒闭,法国的信用货币体系完全崩溃。尽管绝大部分资产都被法国政府没收,但在1729年逝世之前,约翰·劳一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过着非常体面的生活,在他死后留下的遗产清单中包括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等大师的488幅绘画作品。而法国人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1721年,法国债务又攀新高,达到3l亿里弗赫,相当于当时的1.24亿英镑,法国再次陷入财政混乱的危险局面。

法国人杯弓蛇影,一直到40多年后才又建立起新的公共银行。1776年,瑞士金融家伊萨克·潘乔德在巴黎建立了贴现银行发行纸币,到1796年,巴黎商人和贴现银行内部的一些人又成立了经常账户核算公司来发行纸币。但这两家银行都未能重建起稳定的货币信用体系。后来,这两家银行都被法兰西银行兼并,员工则成为法兰西银行的骨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