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实力那么强大,可为什么还是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呢?原因在于,英国在1694年建立了英格兰银行并逐渐建立了健全而稳定的货币制度。与英国相比,法国国家信用低很多,借款利率要高很多,因此法国无法得到继续维持战争所需要的金钱。尽管法国的国力与军事实力远强于英荷联盟,但终因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只有暂时休战求和。
17~18世纪,英国的军事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是一个岛国,军队规模一直很小。1603~1640年,英国还没有常备军,英王在紧急状态只能征募可怜的几十个士兵。各个地区的治安人员都是靠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临时充任。1640年以后,英国军队逐渐由低成本民兵组建的军队转变成政府出钱募集的雇佣军,军事开支越来越高并成为国家最耗钱的支出款项。结果,战争比起过去愈加依赖于向外借钱。当时,欧洲为战争所筹措的款项有3/4都来自于欧洲最大的借款人——阿姆斯特丹金融家的短期贷款。如何取悦英国国内与荷兰的债权人,关系到英国能否维持战争的根本。
不过,我们要注意,荷兰金融家与荷兰军队并不保持一致,他们在战争中普遍持中立态度,在借钱给英国的同时也借钱给英国的敌对方法国,甚至在法国发生饥荒时,荷兰也没有乘人之危。因此,战争成败就在于哪一方对于荷兰金融家更具有吸引力。
在奥格斯堡反法联盟战争之前,英国的流通硬币有极少量的金币,但大多为一些年代久远、磨损严重、缺边少角的劣质银币,同时,英国私人银行发行的可兑换金银的银行券即纸币也广为流通。纸币和分量不足的银币逐渐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票面价值与真实价值不等的信用货币。但由于农业也连年歉收,1694年,英国发生了严重的信用危机。英国自1696年开战以来,政府要向国外支付大量贵重金属硬币,最好的银币都流出英国。劣币驱逐良币,英国人纷纷将优质硬币收藏起来,而拒收纸币与劣质硬币,结果英镑的价值大幅下跌,贷款利率由4%上涨到19%。利率上升之后,英国财政负担迅速加重,战争款项的筹措岌岌可危。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威廉三世开始发行长期国债,采用赤字财政政策。其实只要能按期还本付息,就能维持良好的国家信用。为了恢复英国政府的信用,政府采取的第一个措施便是成立英格兰银行,统一管理国债。尽管第一家中央银行是成立于1668年的瑞典李克斯银行,但英格兰银行才是历史上第一家职能最为全面的中央银行。其次是重铸优质硬币,稳定货币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时任英国铸币局局长的大科学家牛顿,为硬币重铸和英国货币价值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很快这些措施就有了效果,英镑开始升值,物价开始下跌,英国国债在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市场上的发行量激增。
英格兰银行的创始人是苏格兰人威廉·帕尔森。在帕尔森的建议下,由英国政府授予垄断性经营的特许权给英格兰银行。特许权授权英格兰银行在一定的法律限制内发行钞票的权力。后来,英格兰银行逐渐演化为纸币唯一制造者的中央银行。法律赋予央行中止偿付的特权,因此,央行不会因挤兑而破产,其所发行的银行券不再是贵重金属货币的兑换凭证,而是货币本身。
英格兰银行投资人是伦敦和荷兰的金融集团,他们共出资120万英镑,其中荷兰金融家的投资占到1/3。这些资金全部都借给了威廉三世做军费,这极大支持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活动。为了避免英国王室滥用贷款,英格兰银行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以保证银行信用。1711年,英国财政部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跑到银行要钱,时任英格兰银行审计长的格伦威尔发现上面没有盖国王的印章,于是坚决拒绝支付这笔军费。
英格兰银行建立后的10余年间,英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各种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作为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成为英国各银行资金结算的枢纽,并且规定商业银行都要向其缴纳一定的存款准备金以备结算之用。英格兰银行相当于英国政府的国债担保人和商业银行的最后借款人,这为英国赤字财政的正常运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带来了英国工商业的繁荣。当法国人都将金银收藏在家中的时候,英国人纷纷将之储存到银行中。法国人的钱都分散开来,而英国人的钱却集中在货币市场上。如果一个法国商人有10万英镑的资本,一年的盈利率是20%,一年不过赚2万英镑。而一个拥有相同资本的英国人,可以在货币市场上用自有资本作抵押以5%的年利再借入40万英镑,盈利率仍为20%,那么这个英国人就可以赚取远超过法国人的8万英镑。这样看来,从18世纪开始,与英国相比,法国工商业的落后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英法战争中法国之败,败在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