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漓江边的学校(上)(11)

德明作为表哥,对我这个寄人篱下的表弟还是大方的。许多书都与我共享,但有一套书他就是舍不得让我看,那是他在衡阳买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长篇翻译小说《野人传》,共有十本,印刷精美,他像宝贝一样藏在小皮箱里,每次要看时背着我取出,看完又马上放回去。越是这样,我越是想看。于是我就趁他不在家时,自取自阅,当然看时要竖起耳朵,听到他回来了,马上搁回去。这套小说,不仅让我见识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非洲丛林中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习性,并且欣赏了非洲土著民族的艺术创作包括神话传说,可能因为是偷来看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1940年,我十四岁,上小学的最后一年,第十年。

六年制的小学,为什么要上十年呢?这当然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迫使我流离失所,从故乡无锡逃难到武汉,到长沙,到衡阳,到桂林,一路逃难流亡,再三再四重复五年级的学业。因此,在义南小学升至毕业班的时候,已是第十年了。

我们毕业班即“高十二班”的级任导师,是何宏道老师,大约三十岁左右,安徽省立师范毕业,讲话的安徽口音很重,一听便知他是从家乡逃难来桂林的。

第一天与同学们见面,点名之后,何老师便指定我为临时“级长”,仍兼任《壁报》主编。这很可能是前任石老师向他移交工作时的建议罢。

此际,乃是法国向德国投降不久。在第一节国语课堂上,何宏道老师要我们翻开书本的最后一课,说,他今天要提前教这一篇——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为的是可以吸取别人的教训,加强自己的爱国观念,强化抗战到底的思想。

《最后一课》叙述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败,普鲁士侵略军占领了巴黎,法国政府实行投降政策,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在作品主人公“我”上学的小学里面,可以看到在窗外站岗的普鲁士士兵,趾高气扬,耀武扬威。但老师“汉麦先生”仍坚持上课,上最后一课,对小朋友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之一,然而明天,我就再也不能给你们上课了。这是你们学习法语的“最后一课”,你们千万千万记住,不可忘记今天这“最后一课”。

何老师讲完课文,接下来指出,今天的法国,贝当政府重复七十年前的屈辱历史,再度向德国侵略者投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我们中国在抗战过程中,也出了卖国贼汪精卫,背叛祖国,投降日本,“国人皆曰可杀”。但汪精卫投降并不影响我们抗战到底的决心,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都要抗战到底,汪精卫他们一帮汉奸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何老师还说,同学们都很爱国,去年为了保卫大西南,连续三天冒着严寒进行“晨呼”活动,得到桂林各界的热烈赞扬,就是突出的爱国行动。而且这次“晨呼”活动,还真的迎来了昆仑关大捷,令人振奋。

“总之,只要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持抗战到底,那么等待我们的历史,就不会像当年法国小朋友那样去上《最后一课》,而是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般是不鼓掌的,然而听了何老师的这番话,我们都使劲儿鼓掌了。

1940年下半年,是我们高十二班的最后一学期,即毕业班。课程有国语、算术、社会、自然、本国历史、外国地理和音乐、美术、体育等共九门。各门进度都较快,老师抓得很紧,因为上课仅十三周,到十二月初便要温课迎考了,而且大考需进行两次,第一次为“期终考试”,相隔一周再举行“毕业考试”。前者九门课程全考,后者则只考六门,音乐、美术和体育就不再考了。

六年级的音乐课,老师仍是五年级时的那位,东北口音,修长身材的女老师。她常因病缺课,所以教的歌不多,现在还记得的有这么两首——

一首题为《看哪,东亚的巨人》。

看哪,在东亚立起来的巨人,

看哪,在东亚立起来的巨人!

中华民族结成一条心,

像铁,像钢,

是万里的长城!

中华民族高声的怒吼,

震天,彻地,是正义的呼声!

看哪,五千年,

  甦醒了的巨人,

看哪,五千年,

  甦醒了的巨人!

巨人!

巨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