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抵桂林 略志血债(11)

此前,就桂林等后方城市而言,不仅没有空军,并且没有高射炮和探照灯,可谓标准的“不设防城市”。

桂林作为“不设防城市”,也有自己的防空措施,即,首先由防空指挥部根据湘桂粤三省边境防空监视哨的通报,了解有无敌机来袭和来袭敌机的数量,然后看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发出警报。

一、“空袭警报”,汽笛声一长两短,报告敌机将要来袭,动员市民躲避。——从这时起,市民就开始紧张了,工厂中止运转,学校中止教学,商店中止营业,民居关门闭户,路人来回奔忙,个个都在寻找合适的地方躲避,即“逃警报”或“躲警报”。

二、“紧急警报”,汽笛声短促而急迫,持续数十秒钟。——标志着敌机临近,敦促市民迅速就近躲避。这时,主要街道实施交通管制,除警察和防护队员外,路人和车辆禁止通行,以免暴露目标。倘遇夜袭,还得实施灯火管制,让敌机摸黑,不易找到目标。

三、“解除警报”,汽笛一声长鸣,宣布敌机已然远遁。于是,整个城市恢复正常秩序。

警报器安装在市中心的最高点,独秀峰的顶端。原先,每天中午十二点正,独秀峰顶上总会隆隆隆打响三声“午炮”,用这种古老方式向全城居民报时。但是,我们来到桂林的第三个月,防空指挥部搬到独秀峰上,显示正常生活秩序的“午炮”便被取消,而代之以警报器了。

后来,独秀峰顶上还增加了一项视觉报警器,即,树立一根粗大的电杆木,必要时挂起一个,或者两个白布灯笼,硕大无比的灯笼,因为悬挂于全城最高处,东南西北任何方位都看得到。

然而,由于号称“南天一柱”的独秀峰成了防空指挥部所在的空防要地,就不宜接待游客了。因此,抗战时期,尽管我在桂林待了六度寒暑,却始终不曾登临过这位于市中心,可以俯瞰全城的独秀峰。

但除去独秀峰,我游览过的其他桂林名胜还是不少的。

例如,城东北濒临漓江的伏波山,山麓有还珠洞,洞内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试剑石”;并有“伏波潭”,潭水与漓江水相连,既同涨同落,又平稳如镜。

在城东南的文昌门外,远处有将军桥东侧的南溪山,色彩绚烂,风景如画;近处则有象鼻山,宛若伫立在漓江西侧饮水的一头巨象,戆厚之态可掬。在城西的丽泽门外,还有郁郁葱葱的骝马山、老人山和隐山诸峰,蔚为奇观。这些景点,我先后都到过。

不仅如此。漓江东岸的月牙山和山下的龙隐洞,以及远处的穿山,我也游览过。

当然,1938年底,姑丈带我们全家同游七星岩还是记忆最深的一次。

天池姑丈喜好旅游。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外地人很少前去北平的时候,他便游览过长城、故宫、颐和园了。德明和我曾听他讲起,故宫里面许多巨大的太平缸,原有的涂金都被剥掉了,显得斑驳陆离很难看。据充当导游的太监说,本来清朝时候,普通人不得进入“大内”,所有太平缸全是金光闪闪的;民国时期故宫开放了,平常百姓都可以参观游览,一些贪心人不知趣,便动手“刮缸”了。

姑丈转述太监的话,给我印象很深。

后来,建国初期,我在北京参观故宫,见到的太平缸还仍然斑驳陆离,导游也仍是太监,但我没有就太平缸发问,因已知道了原委。

我们上七星岩,并不像姑丈承诺的那样,一安顿好了就去的。其时,我们已由黄泥井搬迁至五美路了。因黄泥井一号虽然宽敞,却是一个大杂院,对于吸鸦片的姑丈不很方便。所以选择了“五美路三多巷四号”,一幢独门独院的中式平房。搬迁完毕,安顿妥帖,姑丈这才决定出游。此前一天,他已让励青买了一盏马灯,并灌满了煤油,因听说七星岩内幽深漆黑,倘无光照,寸步难行。

冷一鹏医生夫妇昨夜得知,今晨也兴致勃勃地赶来同游。他们的寓所兼诊所位于临桂路,与我们居住的三多巷呈曲尺形,往来方便。

于是,一行大小十余人,从五美路中段出发到桂南路左转弯,过阳桥,沿中南路朝北,走到十字街口右转弯,步上桂林最整齐的唯一的“骑楼”街,即通向水东门的桂东路。出了水东门,嗬!便见那湛蓝晶莹的“青罗带”似的漓江,笼罩着一层稀薄的轻纱般的晨雾,荡漾着柔软温和的微波在欢迎我们了。——这是我们这帮远方逃难客,初次来到美丽的漓江身边。

应当说明,抗战时期的广西省省会桂林,除了西郊的临桂,并不包括灵川、兴安和荔浦,也不包括阳朔。

相应地在抗战时期,专程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来旅游者,很少很少;凡在名胜景点可以遇见的游客,几乎全是类似我们的外来逃难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