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1932年,这年的1月28日,上海,日本侵略军制造了大规模武装进攻的“一二八”事变。但意外地遭到我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的坚强抵抗,打得日本侵略军焦头烂额,乃至于三易其帅。
然而,由于蒋介石满足初期的小胜,缺乏长期抗战的决心;同时,又因为西方列强对日本在沪的军事行动不满,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便与被侵略的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在侵占我东北第四个省份热河之后,继续向华北进攻,遭到我国民革命军第29军宋哲元部、35军傅作义部等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史称“长城抗战”,激战在长城古北口和喜峰口一线展开。29军威震敌胆的大刀队,打得非常精彩。但由于蒋介石仍坚持其“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不予支持,使长城抗战归于失败。
1936年11月,日本侵略军纠合伪蒙军,大举进犯我绥远东北部。我傅作义35军奋起反击,连连获胜,特别是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使全国人民深受鼓舞。
以上事例,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侵略行径日益扩张,欲壑无底,也反映中国军民的抗日意志和抗日信心日益增强。
然而,无论东北沦陷后的义勇军抗战,“一二八”上海抗战,1933年长城抗战,或者1936年绥远抗战,都只是局部的、短期的抗击,而全国性的长期抗战,则须待西安事变以后了。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准备抗日,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为全面抗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
这当然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它更加明目张胆地加快了全面侵华的步伐。
1937年春,日军在华北大量增兵;6月初开始,在北平西南郊的芦沟桥附近,频繁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7月7日晚,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在演习中“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我驻军第29军219团团长吉星文以时值深夜,当即拒绝。随后经过交涉,双方商定明晨派员调查。
然而8日凌晨,交涉中,日军竟然开枪射击,并炮轰宛平城。我29军乃坚决反击。这便是中国现代史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七七”芦沟桥事变。
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两小时,在南京的蒋介石即电令29军军长宋哲元,命他“固守宛平勿退,并须全军动员,以防事态扩大”。同时,命26军的四个师北上保定石家庄一带,增援29军。
如此举措,显示出经历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已然下定了进行抗日战争的决心。
并且,7月17日,蒋介石还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公开宣布了全面抗战,即全民抗战的开始。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始料不及的,于是它把华北的侵略军增至十万人,并形成对北平和天津的包围圈。我29军将士虽英勇抗战,但寡不敌众,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两位将军壮烈牺牲,而援军又未能及时赶到,7月29日和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日寇在侵略我华北若干城市的同时,还觊觎华东,企图沿津浦线南下直取南京,逼迫国民政府屈膝投降。
日寇蓄意扩大战线,特别是企图侵占拥有五百万人口的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由南向北威胁首都南京。为此目的,制造了“七七”芦沟桥事变的日本帝国主义,又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