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街拍与时尚民主化(1)

时间长了,连街上的流浪汉都认识他。伊万?罗迪克(YvanRodic)脖子上挂了台相机,整天在他喜爱的伦敦SOHO区溜达,他是个街头猎人,像印第安那?琼斯一样搜寻他的宝藏:一个戴着灯泡改造的项链的小伙子,或者一个身披手绘涂鸦披肩的姑娘。不是每个怪人都会让他激动,他讨厌戴太多配饰的家伙,弄得自己好像一篮水果,也不想要拍摄马戏团员,更厌烦浑身大牌"装在套子里的人",他的拍摄原则真有点高深莫测,不屑解释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那需要人、背景、天气和光都刚刚好,就像一种化学反应。他说他拍的不是时尚,而是风格:"时尚有关衣服,风格却是身份认同。我从不会因为一件衣服好看而去拍摄,我是被人的魅力与独特吸引,照片呈现的是人、背景与风格的综合体。光拍衣服太不好玩儿了,在大牌袭卷全球到处都是'克隆人'的街上,找出那些卓尔不群的才叫有趣。"

伊万?罗迪克并不是个时尚摄影师,应该说,他的职业是"全职街拍博客"。这个生于瑞士的法国人原来是个广告公司文员,2006年开了个叫"FaceHunter"的博客,专贴他拍到的街头型人。好像是向摄影界的采样学大师致敬--专拍水塔的贝歇夫妇,或者法国建筑影像收集者尤金?阿杰,伊万?罗迪克采集的是城市里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穿衣法则。他没有被摄影圈接纳,却意外受到时尚小圈子的青睐:FaceHunter成为众多街拍博客中的最有名的一个,有了数目惊人的固定读者群,他加入自己的观点与筛选,开始接到《Elle》,《GQ》,《Vogue》,《People》的照片约请,还参与录制时尚电视节目,干脆辞了工作旅居伦敦。他的博客正悬挂着绝对伏特加的广告,一张典型街拍风格的姑娘,广告语是:"在绝对的世界里,街头就是T台。"

可以想象,伊万?罗迪克在街上巡索时一定带着机警又甘美的表情,在邮件采访中他说现在已经练就了超凡的眼力和腿脚功夫,不会漏掉任何一个眼皮底下的型人,而其他一切,也都跟最初很不一样。那个作为圣诞节礼物的索尼卡片机已经被换掉,现在的武器是佳能PowershotG9,配备莱卡镜头,人们总是更信任大块头的相机。原来仅仅每个人拍个两、三张,现在要拍十五到二十张。他会征询拍摄对象同意,摄影风格参照了荷兰摄影师里涅克?戴克斯塔,介于抓拍与摆拍之间,"我的意思是说,我会让他们摆出某种姿势,又抓住一瞬间自然的状态。"他只在街上待大约3小时,其余时间用来筛选和上传照片,不是每张照片都会出现在他的博客上,也经常收到失望的抱怨信,但原来他是个搞采样的,现在就像个真正的苛刻的时尚杂志编辑,不能姑息不完美。他绝对绝对不使用PS(PhotoShop)。为了防止错失那些锦衣夜行者,他在伦敦的公寓门口还悬挂了一台自动照相机,睡着的时候也能拍下过路人。他说自己已经成了一个"职业"时尚工作者,却不同于传统:"时尚业以前是直线条的,设计师设计服装,一小部分快乐的精英时尚编辑被邀请去看秀,然后在杂志上像写圣经似的发布趋势。这是大众获取时尚信息的唯一方式。现在有了博客,每个人都能成为媒体,传统媒体正在失去力量。在网络上时尚灵感随处可见触手可得。我努力使我的博客成为一个圆滑的杂志,也许我那些普通人模特比平面媒体上穿着价值1万5000美元成衣的瘦骨头架子更有力量,他们让更多人感到时尚与美丽和自己息息相关。"

伊万?罗迪克的同道不计其数,齐名的有美国人斯科特?楚门和他的博客TheSartorialist,这二位已经被平面时尚媒体接纳。芬兰赫尔辛基的两个年轻女孩也以HelLooks蹿红网络。日本更"官方化"一点,除了有被奉为"街拍圣经"的专业街拍杂志外,日本时装协会和中国时装协会、韩国国时装协会联合成成立的"亚洲时尚联合会",主要的交流方式是在名为"东京街头时尚"的网站上发布三地街拍。民间与官方正通过交换链接形成庞大的时尚资讯网络,从伦敦、米兰到纽约、巴黎,莫斯科、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新加坡、马尼拉,直至今年新加入的北京和上海,正是他们,构成了随处可见触手可得的时尚灵感。蜂拥的街头型人特写涌上网络,无数个业余时尚编辑剖析他们的成分,这些好像朝"单一化时尚体系"摇摇欲坠的根基上又踹了一脚,潮流仿佛不再从某个源头扩撒开,或者从精英阶层"滴入"大众阶层,而是反过来,他们正在模糊"高级"时尚与日常时尚的界限,向好不容易混进时尚圈的快乐的杂志编辑发出挑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