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国有一个工业设计黄金期

杭间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王丽丹正以新中国的工艺美术体制为课题做研究,在她看来,主席夫人指导工业设计一说只是玩笑,她说:"毛选第五卷《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篇,提出了建立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的想法。在国家支持下,照搬苏联的合作社模式,1950年代产生了'工产艺销学'这一体制脉络。当时的管理机构是手工业管理局,由于手工业是艺术与工业的结合,所以在管理归属上存在矛盾,作为艺术,应划归文化部管理;作为工业,则属于二轻工业部管理。最后工艺美术划归二轻工业部管理,按照工业化的模式进行管理。所以一方面导致了手艺人的尴尬,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而无力施展。"

这种计划经济下的生产,首先传达的并不是审美趣味,而是一种朴素的生活观念。王丽丹还有小时候关于粮票的记忆,手头的钱有限,购买力得不到满足,买东西基本顾不上品牌、质量、款式。那个时代,人们奉行一种"大国民"的普世价值观,共产主义是平等的,贫富差距也不是很大,生活在一种祥和朴素的"民风"中。这也是当时国家所倡导的。大家都不希望与众不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目标一致,最常见的服装颜色就是灰蓝和军绿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费正清有对建国初期国民性的分析:国民的生活诉求朴素。日常生活用品恰恰印证了工艺美术大会提出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口号。

1954年10月2日,苏联经济与文化成就展在北京开幕,这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展览,展会上的一款奢侈品是"友谊牌"14K玫瑰金手表,尽管表盘上是中文标示,但它的生产厂家是莫斯科第一手表厂。这一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提出:我国有六亿人民这样的大市场,手表工业大有作为。希望上海能生产我国自己制造的手表。国产手表的研制与生产是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但窥其门径的入口就在上海长乐路378号,这里离独立设计师小店聚集的区域已经有点远了,周围大都是卖古董和古家具的店面。老手表只占了店里的一个小柜台,更多的是瓷器花瓶,根雕茶桌,老式座钟之类。店主容先生坐在桌子后面摆弄电脑,有顾客问:"您收了这么多老手表,一定很喜欢吧?"他抬头白了一眼,"我可不喜欢,我就喜欢钱"。

香港的手表收藏者JOELCHAN承认,他的七百多块中国老手表大多来自上海这家小店。1956

年生产的"和平"和"东方红"原型表,都直接模仿瑞士手表而来,是如今市面上难得一见的藏品。上海手表厂1958年出产的A581型手表,是中国大规模手表生产的标志性产品,直到1967年停产,共生产数百万只,如今在上海的古董店里,一百块钱一只。1963年开始生产的A623型,当时一般大众难得一见,只供军队和政府的高级官员使用。周总理一直佩戴的就是A623,那块手表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A623还曾发布一个特别纪念款。国产手表的投资价值并不很大,这些老手表的价格大多在1000到2000元之间,众多入门级的收藏者承认,收藏60年代的国产表,并不在炒作或投资,而是要把那段岁月铭记在心。一位收藏者这样说:"上海581型手表在性能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是我国仿制瑞士的机芯几乎全盘照抄照搬加工出来的。这种仿制表面上看还没有自主设计能力,但是却是一个国家冶金、机械制造和精密加工技术水平的重要反映。手表虽小,却可由此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略窥一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