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顺天乡试《四书》考题,由皇帝钦命,由内阁先期呈进《四书》一部,命题完毕,书归内阁。一次皇帝命题后,内监捧着《四书》送还到内阁,正巧遇到和珅在值房。和珅便向内监问起皇帝命题的情景,内监不敢不言,便说,乾隆手批《论语》第一本,将尽批完时,欣然微笑,振笔直书。和珅沉思半饷,遂猜中为“乞醯”一章,因为“乞醯”二字中嵌着“乙酉”二字在内。而是科乡试恰在乾隆乙酉年举行。于是,和珅以所猜试题通报他的门生,门生果然个个考中。
以和珅的聪敏,猜中皇帝的考试命题,不足为奇。只是乾隆乙酉年,当在乾隆三十年,此时的和珅尚未被皇帝见用,还是个微不足道的小生员。因而,时间的差误,影响到事实本身的可信度。
然而,和珅具备揣摩皇帝意图的这一奇才,却是不容置疑的。
和珅擅长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在乾隆四十六年增补兵额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清楚。康熙时,各省提督、总兵等将官就有坐吃空饷的事情,但不为常制。雍正八年以文官有养廉银,遂正式规定了武官养廉吃空饷的(称为名粮)数额,提督亲丁名粮八十分,总兵六十分,副将三十分,参将二十分,均马、步各半。游击十五分,都司十分,守备八分,把总四分,均马一步四。此各级武官应得的虚粮。乾隆四十六年,乾隆欲将此虚粮及红白赏恤银两俱由部拨,然后再将空额补为实额,达到增兵不减饷的目的。当时统计增兵部分,需增加开支每年三百万两。乾隆询问阿桂有何意见。尚在河南督办河工的大学士阿桂复奏:“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以为继。此项经费岁增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用七千万两。”请不添补腹地省份之兵。乾隆不听其言,于四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月下谕,坚持增兵,并命大学士、九卿、科道详悉议奏。
和珅深知乾隆必行此法,故极力赞成。大学士、九卿、科道于十月复奏:“现在统计部库每年出入大数,约余银九百万两有零,户部经理一切裕如,所有各省挑补名粮,议给养廉,请遵照前旨,不论腹地边陲,一律办理。”乾隆于十月二十一日降旨批准此议。随即添补满汉兵士六万五千一百四十三名,每岁增支军费银三百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