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在咸安宫官学的学习经历,还有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受到时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的赏识,并把心爱的独生孙女许配给了和珅。这一点对和坤以后仕途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乾隆三十二年(1787年),18岁的和珅与英廉的孙女冯氏结婚,成为当朝红人英廉的乘龙快婿。
英廉,字计六,冯氏,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1733年)举人。由笔帖式授内务府主事。乾隆初年,命往江南河工学习,补淮安府外河同知。累迁永定河道。当时黄河决口,总督方观承劾英廉建河堤所致,冲陷水上月堤。乾隆皇帝一怒之下将其夺职逮治,而英廉抗辩,案件审了一年多也没有结果。
乾隆皇帝遂派尚书舒赫德会审,认为英廉申报不实,且未将淤沟先事预防,堵筑经费,当责出私财以偿。但乾隆皇帝却认为:“英廉上任未及两月,淤沟失防,咎实在前任”。因此不久,乾隆皇帝就令其在高梁桥迤西稻田厂效力,很快恢复其笔帖式,授内务府主事,累迁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外投江宁布政使兼织造。在此任内,英廉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以至于他因父老乞留京师时,乾隆皇帝赐给他二品衔,授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一干就是十几年。
乾隆三十四年(1789年),清军征缅甸,英廉与尚书托庸等董其事,后迁刑部尚书,仍兼户部侍郎、正黄旗满洲都统。乾隆四十二年任协办大学士,四十四年署直隶总督,次年特授汉大学士。汉军授汉大学士自英廉始。死后赐白金五千两治丧,祀贤良祠,谥文肃。
英廉有一个儿子,儿子儿媳都在他健在时就先后去世了,并留下一个小女孩。因为孙女自幼失去双亲,作为祖父自然就格外怜爱,精心培养。长大成人后,为了给她挑选一个理想的佳婿;英廉确实费了一番苦心。他想为孙女找一个既品行端正,又年轻美貌,才气出众,将来有所作为的才貌双全的后生。他左挑右选,最后才选中了和珅。
论相貌,和珅确实是很难寻觅的美男子,他是一个英俊青年,一表人才,百里挑一,令人喜爱。少年英俊,颇具才华,办事干练,人才出众。由此可见,英廉亦是一位颇有眼力和远见之人,他料定和珅日后会有所发达,非一般等闲之人,所以他决心把心爱的小孙女许配给他。
官学巡视之后不久。在吴省兰的提醒之下,和珅也知道了英廉大学士对自己的器重,特别是冯家上门提亲后,和珅更加曲意迎合这位未来的岳祖父。因为,和珅已经看准了自己未来的前途就造这位英大学士了。
在事安宫官学学习了几年后,和珅愈发高大强壮,唇上鬓间已见了须髯,他心上的负担却更重了。
父亲外任福建,虽说官居二品,但宦途开销极大,又非肥差,以致家中难见宽裕。近几年来老父体虚多病,健康不敢有多大希冀。
而弟弟和琳虽聪颖好学,但终日无忧无虑,丝毫不为家事所动。
和珅感到上下的压力都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更何况自己也已届成年,身家之事亦迫在眉睫。家中虽有媒人上门,母亲常表满意,但和珅总觉不妥,对于他来说,婚姻的意义已超出了和谐与幸福。
他要找一门能为自己在仁途上腾达的婚姻。
只有显赫门第,他才有能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然而,自己仅仅是一名咸安宫官学的学员。前途渺茫,机会难觅。
和珅常常冥想。
人的命运似乎生下来就已注定了,你看同学福康安一门上下,没有一个不为官,儿子一出世便能依赖父辈祖辈荫庇而轻易地踏入仁途又能飞迁连升,到达往日父辈祖辈攀登到的高度。而我和珅只是一个福建副都统的儿子,仁途之上何以登上青云梯呢?
人生真是一种无定之数,即便如吴省兰教习,点中翰林,十年寒窗换来的却只是咸安宫的清淡生活,终日与书卷、孩子为伴,这种科考的追求与成功后的激流勇退使人生的奋斗变得毫无意义。要是中了进士,我可不能学吴教习,否则十年心血付之东流,对不起自己。
想到前途之选择,和珅觉得应该与父亲常保商量一下,如今春风拂面,田地必是莺飞草长时节,老父的咳嗽是否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