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从十七岁起开始隐居隆中,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
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诸葛亮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卧龙先生”此刻隐居隆中,他若是就这么隐居下去,他的一生顶多算个知名的隐士。但诸葛亮不甘心于常年隐居,他还要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易经·明夷卦》讲的就是关于归隐与人生追求的问题。
明夷卦借日出日落、天明天黑的自然现象来表达君子出行时的内心体验。
卦文的内容不禁让人感慨:人生路漫漫,日出复又入,何时有尽头,何处是归宿?这种感慨之中,显然含有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包含有对个人存在价值的关注。
诸葛亮虽隐居于隆中,但他并不满足仅仅做一条卧龙,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需要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他时刻准备着,时刻铭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