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中原乱(92)

按赵佶的原意,本是有在此住一段时间的念头。他诵读过不少前朝文人吟咏扬州的诗句,对这座以风流蕴藉闻名于世的南方古城很感兴趣,对淮扬歌妓之芳姿艳貌亦早有耳闻。既然到了此地,何不饱览一下其中的旖旎风光?但是方才的这场虚惊动摇了他的这个想法。这里似乎仍然不够安全。他踌躇了一下,向童贯高俅问道,二卿之见若何?

童高二人自然是希望跟着赵佶跑得越远越好,就异口同声地道,为保太上皇平安,乃以过江为上。赵佶点头道,那么便依二卿之意。

对于扬州的地方官来说,赵佶过江不过江各有利弊。赵佶不过江,童贯高俅的部队便要随其驻扎扬州,这就大大地加强了扬州的防卫力量,对应付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和抵御极有可能突破中原挺进江淮的金军,具有很大的好处。但这些人马留在扬州,带来的压力和麻烦也很大。别的不说,仅钱粮开支一项,就是个相当沉重的负担。赵佶过江,带给扬州的好处没了,可是压力和麻烦也没了。背着抱着一般沉,所以扬州的知州和通判在心里盘算下来,也不觉得太上皇立马要走是多么大的遗憾。听了赵佶的旨意,他们便命令属下去指挥差役将赵佶等人的行李装船。

没想到这时又出了事:有人阻拦差役们装船。

阻拦装船的是当地的平头百姓。原来,百姓们自昨日闻知太上皇驾临扬州,且要由此前往江南,就有不少人不招自来,纷纷聚集于渡口,意欲劝谏赵佶中止南下逃亡之旅。方才赵佶一行仓皇逃奔江岸,又惊动了许多民众跟来观望。此时闻风来到江边的人已说不清到底有多少,放眼望去只见是密匝匝一片人海。一些渔船也从水面上围拢来,你拥我挤地堵住了航道。一见赵佶要走,百姓们情绪激昂一拥而上,皆恳请太上皇以社稷安危为重,坐镇扬州竖起抗金大旗。霎时间四面八方的民谏声便势如狂潮席卷了江岸。

扬州的知州和通判感到这事有点棘手,两人商议了一下,就去请示赵佶,是否可暂缓过江。

赵佶见状,恼火得很。他对这种带有要挟性质的百姓请愿十分反感。而且人们越是请求他留下,他越觉得这个地方危机四伏非为久留之地。于是他沉下脸来下令,速将周围的民众驱散,不得耽搁他的渡江时间。

知州和通判只得让下属分头去劝百姓离开,两人亦亲自去往来奔走喊话。但百姓对他们的规劝根本不听,任凭他们喊叫得声嘶力竭喉咙干哑,不仅无人后退一步,向江边围过来的人反而越来越多。那知州和通判焦灼无计,额头上都冒出了豆粒大的汗珠。

童贯在旁看着,认为这个局面只能由他来出面收拾了。

童贯曾先后统率大军镇压过宋江方腊两股农民起义军,在对付民众闹事方面是颇有些手段的。以他的经验看,从骨子里说,草民百姓都是吃硬不吃软,别看眼前这些人仗着人多势众咋呼得紧,其实是色厉内荏一盘散沙,内中真敢玩命的没有几个。只要官方动真格的,无论他们有多少人,顷刻之间全都会作鸟兽散。现在由他站出来解决困境,正好乘机显示一下他的能力,增加一把他在赵佶心目中的份量,让赵佶感到他这个人确实不可或缺。

所以,他也没向赵佶请示,便下令本部兵马成作战队形向四周的民众列阵展开,刀出鞘箭上弦。接着就命几名将领驰马阵前,同时向四方喊话,告诫所有围聚于此者立即散去,否则即为谋反,格杀勿论。

聚众情愿的人们见此情形先是愣住,但继之全被童贯的武力威胁激怒。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他们敢动手,就跟他们拼了!”这句话就像点燃了火药筒,引起了一片炸雷似的怒吼声。人群非但没有离散,反倒迎着引弓待发的箭簇渐渐地向前涌来。

童贯并不是虚张声势,他对此早有思想准备。面对越逼越近的人群,他冷冷一笑,传令下去,有胆敢再进一步者,毋庸迟疑,立即射杀。

扬州知州和通判万没想到今天这事会闹成这样,他们预感将要出大乱子了,俱在心里叫苦不迭。赵佶也觉这样一来事态恐怕要闹大,但又吃不准童贯断然采取强硬措施是对是错,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