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中原乱(89)

因惦着行营司里的繁杂事务,李纲催马加快了行进速度。就在行进途中,他得到了康王赵构与少宰张邦昌已被遣送金营的消息。

这时李纲一行已行至浚仪桥大街。刚过了桥,就见有一骑人马疾驰而来。转眼间那骑人马与李纲一行在街心碰面。来人就在马鞍上向李纲抱拳施礼,急切地道:“参见李大人,末将有要事禀报。”李纲认得这人是禁军都统制姚友仲帐前的一名副将,以为他要禀报的是有关城防的事情,让他沉住气慢慢说。但一听那副将报告的情况,李纲顿时也急了。

原来就在大约一个时辰前,有大臣沈晦奉旨由酸枣门出城,去金营送交议和誓书,并言其乃为先行,康王与少宰张邦昌随后即要出城使金,以示朝廷缔盟诚意。

沈晦持有圣谕,姚友仲不能不放行。但放走沈晦后,姚友仲心里却颇犯嘀咕。因为李纲曾有交待,戒严期间无论何人因何故出城,均须行营司审批。这沈晦去送誓书,为何没有行营司的批文,李纲也没派人事先打招呼?难道说李大人并不知此事么?那么康王与少宰出使之事,李大人知道不知道呢?

作为一名禁军大将,姚友仲对朝廷中战和争执的激烈程度是颇有了解的。他揣度,遣送康王及少宰出使这件事李纲未必同意,这事的背后似乎有点问题。倘若李纲对此事果真不知情,自己这里又不得不遵旨行事,一旦铸成大错,那便悔之莫及。因此姚友仲便急派了一名副将,去向李纲禀报请示。那副将到了行营司,方知李纲去了城南,便连忙打马向城南去寻,恰好在浚仪桥头与李纲相遇。

李纲听过那副将简短明瞭的禀报,恼火得眼前直冒金星。

他没想到赵桓不但没有再经朝议,而且有意封锁消息,居然连一点口风都没透,便做出了这等糊涂透顶的决策。你如此向金人屈膝示弱,金人能不肆无忌惮百倍猖狂么?有赵姓亲王被扣押在彼,金人能不对我们颐指气使横加要挟么?自己先将自己置于了这样一个极其被动的地位上,这个和还怎么议?此中的道理何其浅显,你天纵英明的大宋天子为什么就是想不明白呢?

赶往大内去劝说赵桓收回成命是来不及了,当务之急是先阻下即将出城的康王和张邦昌。这样做是抗旨,其中的风险之大不言而喻。而且康王和张邦昌的身份地位远在他李纲之上,他的话这两个人能不能听也难说。可是现在顾不上考虑那么多了,李纲急促地大喝了一声:“快,去酸枣门!”便火急火燎地打马飞奔而去。

然而还是迟了一步。当李纲一行人马风驰电掣般赶到酸枣门下的时候,赵构和张邦昌已经出城过壕,没有追回的可能了。

姚友仲一脸无奈地对李纲禀报说,他也觉得遣送康王使金十分不妥,但是圣意如此,焉得阻拦?他还告诉李纲,张邦昌出城时交待他,中书省正在起草割让三镇的诏书,很快还会有使臣出城,去向金人递交那份诏书。

李纲恼恨不已连连顿足。他坚信,金人的胃口根本是填不满的,朝廷一味屈从,只有死路一条。赵桓走出的这步臭棋已不可挽回,只能尽力加以补救了。他思考了一下,果断地命令甘云:“你速去中书省传令,割让三镇的诏书暂且不要发。其事如何措置,待我面君后再定。有胆敢背着我辄发诏书者,立斩!”

这个意思,显然就是要与皇上的旨意对着干了。姚友仲何庆言等皆对李纲的铮铮铁骨肃然起敬,但也都为李纲头上这顶乌纱能戴得多久,暗暗地捏了把汗。

3

这边京城内外纵横交错的文争武战正进行得惊心动魄如火如荼,那边外出避敌的大宋太上皇赵佶的心情,却伴随着逃亡旅程的延伸,而日益变得轻松起来。

赵佶离开南京应天府后,先是乘骡走了一阵子旱路,在陆地上颠簸得腻歪了,至安徽符离时又改乘官舟。经由泗上,即现今江苏盱眙西北,于正月十四日,也就是赵构和张邦昌被遣赴金营的这一日,抵达维扬。所谓维扬,就是现今的江苏扬州。

扬州位于运河汇入长江口处,乃淮南东路治所,即该行政区之首府。这座古城在隋唐时期曾相当繁华,享有“扬一益二”之称。经过晚唐的战乱兵祸,其地遭受重创,不仅城区规模大为缩小,其政治地位也大不如前。但因有悠久的历史作为烘托,它仍然不失为一座华夏名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