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节:中原乱(77)

李纲轻蔑而愤然地瞥了他们一眼,没等张邦昌的话音落地,便紧接着昂然出班启奏,说臣以为我们与金人,和可议,而理不可弃。如要议和,必须据理议之,方为可行之策。

赵桓就料到李纲在议和问题上会持强硬态度,对他与李邦彦意见相左并不感到意外。他转脸看了看李纲,不动声色地问:“卿且说来,何为据理议之?”

“金人悍然兴兵践踏我大宋疆土,干涉我大宋内政,乃是至为无理之举。臣以为据理而议,应首先要求金人立即撤兵。对于金人提出的议和条款,尚属合理者可酌情允纳,纯属无理要挟者,则应坚决拒绝。”

赵桓听了这话,在心里苦笑了一下。这真是痴人说梦,你这叫议和么?金人听你如此说,还不把鼻子气歪了,你这不是逼着金人再开战么?

但他不想与李纲争论,对于李纲的执拗脾气,他已深有领教,他觉得犯不着在朝堂上跟李纲磨嘴皮子。于是他采用了一个模糊战术,模棱两可地说道:“唔,议和条款孰可应孰不可应,朕自会斟酌推敲,卿等毋庸多虑。”这个回应颇为圆滑,没说同意李纲的意见,也没正面驳回李纲的主张,却使李纲没法再说什么。

李邦彦张邦昌本欲开口去反诘李纲,听了赵桓的话,觉得用不着了。他们发现赵桓这几天的皇帝当得还真是有点长进,居然也学会了避实就虚的花活。

赵桓又问众卿还有何话要讲,殿下无人应声。对议和的两种态度,已由李邦彦张邦昌和李纲分别表明,而且大家也都看出了赵桓的倾向,知道再添聒噪纯属多余,所以也就没人愿再多嘴。

于是赵桓一锤定音:“好罢,既无异议,就即刻遣使去金营罢。”

“启禀皇上,臣有一言。”李纲忽然想到一点,急忙奏道,“关于议和的地点,臣以为不宜放在金营,而应放在我汴京城中。”议和地点设在金营,是宗望的书函中指定了的,李纲当时听了便觉不妥。他知道,谈判地点的不同,会造成谈判氛围的不同,从而会直接影响到谈判效果。现在听赵桓说到要遣使去金营,他便赶紧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赵桓原本对这个问题没什么考虑,突然听李纲这么一说,他不禁愣了一下,不由自主地回头去问李邦彦:“卿等之意若何?”

李邦彦忙道:“臣以为既要议和,在地点上似无须计较。”张邦昌亦帮腔道:“臣亦是此意。遣使前往金营,以示我朝诚意,岂不是更易使协议达成么?”

“唔,”赵桓点头赞同,“二卿说得不错。在这等细节上斤斤计较,倒显得我大宋器量狭窄。议和地点放在金营未尝不可,权当是给金人一个面子罢。那么二卿以为,何人可为计议使?”

李纲听着这君臣三人的一唱一和,感到事情不妙。皇上与两位宰相不愿在议和地点上对金人提出异议,分明是怕引起金人的不快。连这么一点要求都不敢提,到了谈判桌上,又如何能做到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呢?这岂不是尚未开谈,便先输了一着么?

但赵桓既已明确表示不要在谈判地点上计较,再继续纠缠这个问题显然不妥。因此当赵桓问到何人可出使金营时,李纲便赶紧接过话头,抢先应道臣李纲不才,愿意充当计议使去与金人谈判。他的用意,是生怕赵桓派出一个庸才懦夫误了大事。而由他亲自出使,他敢保证,即使是身处龙潭虎穴,在原则问题上他也绝对不会退让一步。

然而李纲的打算再次落空。面对李纲的主动请缨,赵桓用手指轻敲着御案作思考状,眼睛却瞅着李邦彦。李邦彦理解赵桓的意思:让李纲出使金营,那是非把事情办砸了不可。于是他马上躬身奏道,李右丞身为守城主帅,不宜轻离职守,出使之事应当另择人选。继而张邦昌见缝插针,推荐了户部尚书李棁。赵桓即予允准。

李纲不便强争,只好缄口归班。

吴敏、孙傅、何栗等人虽都觉得李纲实为出使之最佳人选,但因见皇上无有遣其之意,并且想到城里也是实在少不得李纲坐镇,便皆未出异议。这却是苦了那户部尚书李棁。那李棁没料到说来说去出使金营这桩出生入死的差事竟然会落到了他的头上,顿生大祸临头之感。但是他不敢推卸。于是他一面强作镇定地领旨谢恩,一面在心里大骂张邦昌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太不是个东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