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中原乱(38)

2

在太上皇赵佶惟恐避祸不及拼命南逃、童贯高俅锲而不舍地拼命南追的同时,李纲在汴京城里展开了紧张的备战工作。

李纲知道金军留给他的备战时间不多,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他建议赵桓暂缓处置六贼,不去追拿童贯高俅,都是因为不想分散精力和人力。当前的头等大事是顶住金军守住京城,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为此让路,这个原则李纲把握得非常牢固。

备战工作千头万绪相当复杂。李纲此前不但从未指挥过作战,也从未管理过汴京,对于相关的许多事情,他都需要从头去了解熟悉,不然就很难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战术决策,甚至连起码的发言权都没有。所以自从就任亲征行营使以来,虽与副使曹蒙在职责上有个大致的分工,李纲仍力求做到事必躬亲。尤其是对兵力配备、装备供应、城楼整修、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他皆要一一亲自过问。听得属下的汇报中略有含糊处,他即命其再去核查落实,惟恐在哪个环节上出现疏漏,临阵误事。

别的不说,仅督察城橹整修一项工作,便耗费了李纲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汴京的城门很多,东有东水、新宋、新曹等门,西有新郑、西水、万胜、固子等门,南有南熏门、陈州门、戴楼门,北有陈桥门、封丘门、新酸枣门和卫州门。在冷兵器时代,城门处是进行攻坚战的重点地段,所以李纲对这些地方的防卫设施,都亲自做了视察,并着重检查了首当其冲的北城诸门及其护城水道的防御体系。这样,每天从早上一睁眼,李纲就要马不停蹄地一直忙到更深,几乎是连三餐的时间都难得挤出来,常常边谈工作边胡乱塞两口饼子喝两口白水了事。

然而就在李纲这样废寝忘食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些人却忙上添忙乱上加乱,又横生出一些枝节,搅得李纲不胜其烦。这些恼人的鸟事,就是有人想走李纲的后门当官。

赵桓在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时,许给了李纲三千名空名文告。这是赵桓赋予李纲的一种非常权力。就是说,李纲在这三千个名额内,可以不受朝廷任命官员程序的约束,视其需要自行任命一定级别以下的官员。用当时的术语讲,这叫做借补官资。这种借补官尚需日后经过朝廷的审批,才能算正式任命。但只要借补到了那个头衔,朝廷一般会予以认可。对于数量庞大的中下级官员,谁行谁不行朝廷根本无从甄别,也不会去自找那个麻烦。所以,谁只要得到拥有空名文告的大员的一句话,一顶不大不小的乌纱,也就算是基本上戴定了。

有些人马上盯上了李纲的这个权力,企图借机将自家的亲属活动进行营衙门,谋取个一官半职。赵桓初四上午许给了李纲空名文告,当天下午便开始有人来找李纲送礼说项,拉扯关系疏通路子。

李纲对此极为反感。他认为皇上赋予他便宜行事之权,是对他的极大信任。而皇上越是信任他,他就越应谨慎,不能滥用职权。目前国势危急几至大厦将倾地步,那些空名文告只能用来擢拔立志报国的忠良贤能,而绝不能作为人情送出或者卖掉。

前来找李纲推荐官员人选的,多为官阶在三四品以上的人物。李纲不好直接驳他们的面子,便一概敷衍道,容他先考察一下被荐者的情况再说,实则是一概压下不办。就连与皇上赵桓私交甚笃的资政殿大学士、签枢密院事耿南仲介绍过来的人,也让他用软钉子给顶了回去。

非但如此,李纲还下令,对部队和各衙门中原有的官员进行督察。尤其是对与守城任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发现有不称职者,立即调离职守。结果各衙门还真报上来一些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有几个位居军需装备等要害部门的庸官,当即由李纲签署命令,被调任其他闲职。

这样做就有点捅马蜂窝的性质了。因为但凡一个明摆着是不称职的人能盘踞于要害肥缺,必然有其靠山和背景。李纲敢动他们,似乎是忘了自己姓什么。于是接着就有聂昌唐恪等大臣轮番上门,为被调离职守者说情,软中带硬地劝告李纲收回成命。李纲则依然采取敷衍政策,口头上应着可再斟酌,其后却还是我行我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