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汉:皇权争夺白热化(6)

这个大臣叫做主父偃,他服侍的皇帝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汉武帝时期,诸侯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依然存在。但很多大臣不敢贸然让皇帝削减诸侯国了,因为他们害怕再来个“清君侧”的造反,他们就成了牺牲品。倒是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了个绝妙的主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诸侯与中央之间的矛盾。如果主父偃生在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造反这样的恶性事件完全可以避免。

主父偃的主意,是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为了好懂,特将推恩令解释如下——

原先,中央政府不允许诸侯国分家,老子死了,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继续支撑着诸侯国庞大的家业。现在汉武帝说了,诸侯王的儿子可以分家,老子的恩情可以恩泽所有的儿子。对于这个措施,老子不反对,儿子也愿意。于是,一个诸侯国就变成了好多个小诸侯国。这些儿子们又生孙子,孙子又将小诸侯国变成了小小诸侯国。诸侯国这么小,又怎么能与中央集权的政府抗衡了呢?就像核裂变一样,不断地裂变下去。最后有的诸侯国裂变得连一寸土地都没了。顺便说一句,三国时期的刘备,他就是诸侯的后代,但诸侯国传到他手里,一点土地都没有了,他就是平民一个。

政策分三种,一种是对所有人都有害的政策,这会让制定政策者完蛋;一种政策是对制定者有利,对政策管理下的人们有害,这样的政策会引起矛盾,难以实施,譬如景帝削减诸侯国土地的方式;还有一种政策,实施起来,对制定者有利,对政策管理下的人也有利,达成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这才是真正的好政策。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政策少之又少。“推恩令”实在是高明的好政策。

就这样,诸侯王再也没有给汉朝的皇帝惹下麻烦。但是,诸侯王作为国家的一大实力集团,对于牵制其他势力集团,有着极大的作用。譬如,吕后篡权后,就想尽办法控制刘邦的儿子,即诸侯王。最终,齐王刘章还是率兵杀掉了吕后立的伪皇帝。外戚,即类似吕氏集团这样的皇帝外婆家的人们,如果没有各个诸侯王的牵制,争夺皇权就显得更加方便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诸侯王夺取皇位后,汉朝仍然姓刘,但外戚夺得皇位,汉朝就不姓刘了。可不,汉朝还真改过一次姓,而且一改就是十五年。王政君:史上最有权女人被忽悠了

她左右了四位皇帝的废立,她的家族出现过十个王侯,五个大司马。她虽然没有当皇帝,但她控制国家的时间,比武则天更长,她的权力比武则天更大,这个女人叫王政君。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还是被人给忽悠了,忽悠她的人就是她的侄子——王莽。

话说“推恩令”政策实施之后,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小,对朝廷再也无力造成大的威胁了。汉武帝高兴之下,让该政策的策划者主父偃连升三级,这策划费付得不低。但是,如果当时的皇帝换作汉成帝,他一定会狠狠地搧主父偃的嘴巴子,然后大骂:“为什么把我们兄弟诸侯王们的权力弄得那么小,我的那些兄弟,我一个都指靠不上了。”

可不,公元前33年,汉成帝刘桀继位,他的一切权力都被他的舅舅王凤给剥夺了。连他与他的兄弟定陶王刘康在他的宫殿里多呆几天,都被王凤干涉。刘桀知道自己当不了家,只好让刘康回去。刘康呢,因为推恩令政策的实施,他的势力变得小了,根本无法跟皇帝的舅舅,当朝的大司马、大将军抗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