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 人物(1)

□ 7.你选错了主人公!

说起来不可思议但是是真的,人们常常把一整个剧本都写完了,才发现选错了人做他的英雄。一旦你发现自己犯了如此巨大而根本性的错误,难免意志消沉,要一切推倒重来回到正确的路确实很不容易。但是在这个阶段扔掉之前所写的一切,重新围绕正确的人物开始,总好过你就这么把它递给那个关键先生,白白糟蹋掉他今生今世可能给你的唯一一次机会。

怎样才能确定你选对了主人公呢?

英雄鉴别试验

1)你的英雄必须主动

他必须牢牢抓住掌控权,掌控他的行为、他的问题、他的命运,永不放弃斗争,直到他战胜了那个坏蛋。一个消极被动的主人公永远不能吸引观众或读者。《亡命天涯》(The Fugitive,1993)里的逃亡者理查德·金博尔博士从来就未曾放弃,不管什么问题落在他身上,他都坚持战斗、战斗,直到找到结果,然后继续战斗。

是她发起动作,还是允许其他人想出下一步该干什么?当然,你可以写一个剧本,人物安静地坐着,不采取行动,也不做出决定,从始至终都是安静消极的。但即使是好莱坞最娴静淑雅的娜塔莉·波特曼也不会演的。

被动的主人公就像一张飞往幻想之城的单程机票,有去无回毫无指望。

2)你的英雄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

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于读者来说必须简单,必须清晰,而且前10页读者就得知道这个问题,不能是好几个问题。只能有一个主要问题,也就是这个故事要说的那个。电影更接近短篇故事而不是长篇小说,一定要简单。

就一个问题。

3)英雄的问题要引起观众的兴趣

光吸引你没用,光吸引我也没用。你必须要吸引我们。问题必须足够强烈拽着我们一路狂奔到110页。不要想那些太琐屑太鸡毛蒜皮的,要比较重量级的。

英雄的问题越大,对读者的吸引可能就越大。这当然不是说每部电影都要写一个家伙炸掉了一个强盗小行星,以阻止它撞击地球——地球人知道的,以免它摧毁我们。但这个问题必须是你的人物有史以来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在《告别昨日》(Breaking Away,1979)中,英雄的斗争在于一直挣扎自己究竟要做一个自行车车手还是凿石匠。在《太坏了》(Superbad,2007)里,主人公只想搞到一点酒这样就可以带漂亮妞出去。

对全宇宙来说,它也许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对电影中的人来说最好是个大问题。

4)英雄必须自己解决他/她的问题

关键时刻没有人能够拯救他。他必须自己搞定。他可以拥有盟友,但是在最后的战役中,你的英雄必须自己击败邪恶力量(如果你是英国人,应该是“eeevil”)。

是她想出一个好主意最后拯救了自己,还是其他什么人救了她?如果是后者,那位其他什么人就是主人公的最佳候选人了!

在《埃及王子》(Prince of Egypt,1998)里,古以色列人连夜逃出埃及,逃到红海岸边,前有汪洋后有追兵,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突然,从碧蓝的大海中央,一根火柱款款而来,阻止了一直追赶摩西的坏蛋,还告诉摩西如何分开红海保护大家安全渡海。摩西并没有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恶名昭彰的“天降神兵”的范例,我为此专门去翻了圣经看上面是不是就这么写的,因为这是迪斯尼高人们容忍这种低劣写作的唯一理由。果不其然,圣经里就是这么写的,火柱确实出现了,搞定了所有摩西的问题。尽管典出圣经,作为剧本写作这仍然是让人发指的低劣败笔。

还有《木偶奇遇记》(Pinocchio,2002),每次小木偶皮诺曹遇上麻烦,蓝仙女都会从半空中俯冲下来,给他一些他自己找不到的线索。“天降神兵”是推动故事前进的下下之选,最好不要用它。

如果这上面的四条标准都亮起红灯,那么你需要认真地重新考虑你的主人公了。

问问自己:你的女英雄一直都像困在轧碎机里么?是不是不停地有越来越大的问题越来越快地袭向她?

她的情绪是不是强烈到足以支撑整个故事?

你感兴趣的是她的问题,还是在厨房里修了一架战斗机的她姑妈的问题?究竟哪个才是你的心头好?这个故事真的真的是关于她的么?或者其实是关于其他某某人的,比如说主角的小弟。这就是为什么你把粗糙的初稿给朋友读了之后会傻傻地问一句:“你认为主人公是贝蒂,还是维罗妮卡?”

她是不是绝大多数时间都出现在银幕上?

她是不是奋勇前进穿越炙热灼人的火焰山,并最终得到了改变?那些做出改变的女演员往往能得到奥斯卡大叔的垂青。

如果你真选错了主人公,应该高兴才对!你已经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这些都会为你的新故事服务。你可以一路放心向前航行,因为已经确信自己行驶在正确的航线上。当然最好的消息是,你还没有把你的剧本递出去。如果那样的话,你所有这些辛苦的海量工作都会变成浪费时间。

你真该庆幸自己现在就能发现,而不是等你手拿创新艺人经纪公司(CAA)的保险项目时才发现。

□ 8.你的主人公塑造得不对!

千万别忘了《心灵访客》那最重要的一课。你写的文字就是吸引演员参演的诱饵。

只要演员对你塑造的人物动了心,他们就会加入进来,甚至努力促成将你的剧本拍成电影。所以一定要把好好把握人物塑造!

情节来自人物。所有发生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源于他们自身。在《夺宝奇兵之法柜奇兵》一开始,我们就得到一个信息:哈里森·福特怕蛇,这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所以,在高潮部分,就必须有蛇!《阿拉伯的劳伦斯》里劳伦斯满怀热情努力避免流血伤亡,而最后,他变了,他自己也迷上了杀戮游戏。《北非谍影》(Casablanca,1942)中,里克信誓旦旦不会为任何人出头,但是最后他却偏偏为人出了头。

接下来说说人物的变化——也就是人物的“弧光”。也就是指影片开始时的他们 VS.影片结尾时的他们发生什么变化。有时演员会先看头10页,然后翻到最后10页,看看人物有没有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他们就直接把这剧本撂下了。如果是岩石警官就会说:“哎——哟”。

人物转变很重要。我们希望仁慈和公正最终获得胜利,我们希望人物能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变得跟影片开头有所不同。正因为这些在真实生活中都很少发生,在故事里才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圣诞怪杰》(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2000)么?故事开始的时候,阴森可怖郁郁寡欢的格林奇的心脏太小了。结尾的时候,他的心脏变成了以前的两倍,他笑容满面,与沃威勒村的居民和睦相处。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意外的人生》(Regarding Henry,1991) 里,哈里森·福特一开始是个性情古怪的混蛋,但是被枪击后他重新发现了人生,最后变成了一个好人。《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里,桃乐茜讨厌堪萨斯,结尾的时候却为能回家欣喜若狂。《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里,一开始的时候丽萨·杜利特尔是个举止粗俗的贫民窟女子,最后她变成了一位高贵优雅的上层淑女。《变相怪杰》(The Mask,1994)里,斯坦利·伊克斯一开始是个可怜兮兮、卑躬屈膝的失败者,而那个神奇面具则释放了他真正的自我。哇!影片结束时,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当然也有例外,不是所有电影的主人公都会发生转变,比如《荒野大镖客》(A Fistful of Dollars,1964)中那位无名侠客。他有性格“弧光”么?没——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