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反腐重塑共产党形象(2)

反腐败促民生两手抓

一连串反贪惩腐案件的处理,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也鼓舞了党心民心,更提振了法治信心,但是,反腐倡廉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为既有的反腐成绩距离共产党自身制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标准还相去甚远。不过仍可以说,2006年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反腐倡廉”的一次新突破,是共产党自身纠错并提高执政能力的一次最新检验。三年多前,胡温新政伊始即遭遇“非典”侵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背后的恶劣社会环境,是各级政府的行政腐败的暴露,胡温严刑峻法,全力整顿北京市及卫生部,上下撤换千多名干部,取得突破。三年后,再度重拳出击,借“反贪惩腐”,整治构建和谐社会背后隐蔽的恶劣政治环境,凝聚全国人民的反贪惩腐共识和老百姓对党信赖的力量。

自2006年上半年开始,中央开始“空降”纪委书记到地方,到2007年12月,京津沪三直辖市纪委书记易人,更多省份的纪委书记则为异地交流任职,就此中央不仅掌控了地方党委纪委书记的“提名权”,而且更借此增加了地方党委纪委书记的独立性。

这一“纪委现象”被认为是伴随着2006年各级地方党委换届,“纪委书记”一职退出同级党委副书记职位后的一项重大改革,为高层加强反腐、整顿吏治做好了组织和人事上的准备。而京沪这两个最重要的直辖市同在此轮调整中开创了中纪委常委任职地方纪委的先例。随着纪委书记异地任职等制度的常态化,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更有实效,更具可操作性。另外值得提及的是中央“巡视制度”的建立与随之发挥的作用。在已“落马”的众多省级官员中,就有不少官员的腐败问题是在“巡视”中暴露的。

自2003年胡温新政以来,始终牢牢把握着两方面工作,一是民生,以民为本,突出科学发展,强调社会和谐,倡导社会公平,维护法治正义,更深入民众,以宏观调控稳定经济,这一切都是站在大众百姓的立场,关注的是一个时代的转换,要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科学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普惠大众的共同富裕;以宽松祥和的和谐社会环境,让中国的老百姓感受到一个崭新的改革开放新气象。一是反腐,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主旨,在中国政治体制及法治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严肃党纪党规和完善党内检查的制度,以痛击党内贪腐者,预防和攻破权、色、钱交织而成的党内党外、官商勾结的新堡垒。

2007年1月10日中纪委结束了第七次会议,继续延续2006年的反腐高压态势,并保持对高级官员的严密监督,而党的最高领导人亦着重强调改变包括生活作风在内的官员作风以抑制腐败。全会公报指出,将继续“严肃党纪国法,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

自十六大始,每次中纪委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均出席并作讲话。此次中纪委全会的一大重点是,胡锦涛从转变官员作风入手,强调预防。胡锦涛讲话中要求“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如果考察近三年来的中纪委全会,就能十分清晰地看出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的路径:2005年的第五次全会强调加大预防力度,会议前一周出台了中共建党以来第一个“关于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被认为首开腐败惩防体系的制度性先河;2006年的第六次全会,胡锦涛重提学习党章的重要性,强调从根本上树立党章观念;2007年的第七次全会,则要求实现领导干部作风转变,从而有效预防腐败。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