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均千美元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从人均GDP不足200美元到突破1000美元用了25年的时间。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这个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挑战的时期。特别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既可能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可能是一个矛盾凸显的时期。这是一把双刃剑,中国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
进入新的世纪,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但曾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既有“发展观”,却令中国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六大挑战:一是中国引来三大人口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所带来的挑战;二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乎寻常的消耗挑战;三是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挑战;四是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面对城市化战略的挑战;五是需要尽快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尽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挑战;六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培育的挑战。
发展步入“矛盾凸显期”
2003年中国GDP总量在国际上排名第六,但人均排名在100位以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并不能改变中国是一个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而此时,社会结构却开始发生重大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社会利益分化,使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中国面临真正的挑战。它集中表现为,隐藏在各种表像背后的深层次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包括利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积聚财富;双轨制差价弊端和法制不完善所产生的不公平竞争;倾斜政策和行政性垄断带来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公共教育制度和体系缺陷带来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等等。市场经济只能解决效率问题,无法自发保证社会公正。一部分群体,例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因此产生了改革的挫折感;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又进一步加大了人民群众的不满。社会公平与正义一时成了最热烈的话题。
依据专家的分析,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几大压力都会明显反映出来:
(1)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中国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由三大块就业人口组成了巨大就业压力: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约1000多万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这种巨大的就业压力在短期内根本无法缓解。考虑人口和就业增长,在未来10多年里仅从农业人口中就需转移出1.5亿到2亿人进入非农产业领域。
据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12万人,初次就业率仅为50%左右,累积的就业问题将越来越大。90年代因扩招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现已成为一个巨大的难解社会问题。
(2)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中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至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到达危险的边缘,进入了高不平等国家的行列。世界银行专家的观点是,“中国已经是少数贫富不均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2004年全国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上半年10%最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而10%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之比为9.5∶1。而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5省市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和福建,5省市人均收入为74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人均收入最低的5省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人均收入为36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高低人均收入之比为2.04∶1。不仅差距存在,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至今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3)贫困问题日益严重。25年前,中国有贫困人口2.5亿,2003年,如果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25元以下的农村绝对贫困标准计算有2900万人,如果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65元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就增加到90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0%。若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的国际标准计算(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2.5元人民币,即人均年纯收入900元),中国贫困人口就增加到1亿多人。2003年全国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遭加了80万人,这说明脱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4)资源消耗严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中国曾自称“地大物博”,但实际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为25%,石油为12%、天然气仅为4%、煤炭为55%。以石油为例,中国每年要进口1亿多吨原油及成品油,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度越来越大。而同时,中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如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5)环境恶化。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另一个高速增长,即中国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已不是环境自净能力可以承受的了。相当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有些地区污染及破坏生态的程度甚至还在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
国外专家认为:“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侵蚀以及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健康并限制增长率”。
一个十分重要且严峻的问题被人们忽视了,这就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和环境基础问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要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的经济目标,而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快速发展需要庞大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实现这个目标所依赖的能源和资源是否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第二个翻两番的目标能否得到资源的支持?如果国内资源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中国的资源策略是什么?毫无疑问,中国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定地完成全面富裕的目标,但眼前这些问题不解决,达成这一目标无疑是一句空话。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并不意味一定会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只有正确应对各种变化,顺势而为,选择合理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竞赛中一往无前,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