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和谐富国战略(3)

三是社会民生问题。2003年至2008年的6年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群体性事件频现,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多由“民生问题”引起。“民生问题”概括讲,大致围绕三大主题展开:

其一是“富裕”。当然这主要是指“共同富裕”,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过0.5,处于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这一现象所导致的阶层分化以及随之产生的“刚性化”特征,极不利于社会和谐。农民收入的长期低下,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不仅拖累了中国经济的有效发展,制约了“消费需求”,而且也埋下了社会不稳定的巨大隐患。强势利益集团与弱势群体的分离与对峙格局目前已经形成,因此,新一轮改革必须从“共同富裕”入手,化解两极分化,协调阶层矛盾。

其二是“安全”。目前“民生安全”问题十分突出,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饮食安全、居住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生命安全等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饮食安全、生命安全与生产安全。2003年至2008年,从“非典型性肺炎”到“瘦肉精事件”再到“三鹿奶粉事件”等等,假酒、假药、假烟、假饮料等充斥着市场,使人们对所食物品望而生畏,惧怕不已!因此,饮食安全与生命安全已多次在中国敲响了警钟,并引起全球的关注。生产安全也是近年来中国发展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煤矿工人在吨煤生产中的死亡比例创世界之最,占全球煤矿死亡人数80%。仅此一例就可看出,生产安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民生安全”问题的频仍反映出政府监管治理上的缺失与缺位,也是制度不健全弊病的必然表现。

其三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自2003年以来民间呼喊最频繁最激烈的口号不外乎“公正”!因为,这是一个公民社会和法制社会最基本的价值体现。目前中国社会呼唤“公正”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公共资源享用、求学择业竞争、利益调节机制、权益司法保护等。由于中国社会呈现出的多层次、多元化、多结构等复杂性特点,使城乡之间、所有制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利益群体之间,甚至个体之间,在分享医疗、教育、文化、体育、户籍、择业、分配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社会不公现象频频发生,“公正”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道“坎”。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