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文种几经周折,终于在越国站住了脚跟,成为越王身边的重要谋臣,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找到了机会。
在强手如林的春秋各国中,越国不算强国,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越国都无法和其他国家相比。当时,在和越国接壤的国家中,对越国最有威胁是吴国。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越王允常刚死,新即位的勾践年轻,治国、治军能力还不强,阖闾想利用这个机会,攻打越国。
对于阖闾攻打越国,吴统治集团内部有不同意见。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都反对打越国,阖闾却坚持己见,并亲率大军,讨伐越国。
越王勾践闻讯,自知力量不如吴国,也只好硬着头皮出战。两军在吴越边界上的檇李相遇(今浙江嘉兴西南)。双方列队,摆开战阵,吴军有备而来,队列整齐,士气高涨,越王勾践则派出敢死队,冲入吴军,企图撕破吴军防线。前两次都没有成功。
第三次,勾践用了个损招,他把一批死刑犯组成敢死队,排成三排,每个人手握一把尖刀,横在脖子上,一声令下,这些死刑犯齐声对吴军喊道:“吴、越二君在此兵戎相见,我等无知,触犯军令,不敢逃避刑罚,宁愿阵前自杀!”说罢一个个挥剑自刎,鲜血四溅,惨不忍睹!吴军士兵没想到见到这种场面,一个个目瞪口呆,看傻了眼,他们不知道越军出了什么事。正当他们犹豫之际,勾践下令,全军出击!越军勇猛冲锋,吴军被刚才的场面震慑住了,来不及反应,慌作一团,一败涂地。越军大将灵姑浮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用短戈击中坐在主战车上的阖闾,阖闾被击中脚趾,狼狈而逃,阖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
这就是著名的檇李之战。此次战役对于吴越两国都是一个转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两国仇恨更深了。尤其是吴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吴王阖闾在弥留之际将儿子夫差叫到跟前,一字一句地告诉他:“你可千万不要忘记越国呀!”意思是,我是被越国杀死的,这个仇你可一定要报呀!夫差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立志报仇雪恨。为使勾践杀父之仇永远铭刻在心里,他每天睡在柴草上,并派人站在庭院中,每当自己出入时,这个人就大声提醒他:“大王!你忘了勾践的杀父之仇吗?”夫差则大声回答:“不,我决不会忘记!”
吴国上上下下,加紧演练军队,提高作战能力,誓报此仇,只是等待时机的到来。
第二,对于越国而言,檇李之战的胜利多少有些侥幸,因为越的军事力量并不如吴国强大,只是由于战术运用得当,使吴国惨败。其实要使越国真正强大起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是,越王勾践却因这次打败吴国而沾沾自喜,与吴国日夜操练士兵相反,勾践放松了警惕,终日打猎游乐,有时一出门好几天不见人影。
取得胜利就骄傲自满的勾践果然按捺不住,又想重演檇李之战的精彩一幕了。
公元前494年,勾践登基第三年,他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勾践想,不如趁吴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先发制人,打他个措手不及,再来个檇李大捷。
范蠡得知勾践要出兵伐吴的消息,赶忙觐见勾践,建议他不要出兵,并陈述了理由。《国语·越语下》记载了范蠡劝勾践的话。范蠡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这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处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
勾践问道:“怎样才能做到这三点呢?”
范蠡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这话的意思是,要保持国家的强盛就应顺应天道,要使国家转危为安就应顺应人道,要妥善地处理国家政事就应顺应地道。
范蠡接着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圣人应见机行事,对方没有天灾(天时未到)就不能人为地发动进攻,对方没有人祸(人事不起)就不要挑起事端。现在君王您没有等到国家富强,就要采取过分的行动,没有等到国势强盛,就骄傲起来,没有辛劳,就自我夸奖;对方没有天灾,就想发动进攻,对方没有人祸,就想挑起事端。这样做,会违背天意,失掉人和。您如果一意孤行,非要攻打吴国,必将危害国家,并损害自身。”
应该说,范蠡的分析是有根据的。他讲治国、处理政事要依据天道、地道、人道,就是让勾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顺应社会的发展。现在,越国的实力还不雄厚,国家也不够强大,不要骄傲得太早,更不要盲目出兵。他还警告勾践,如果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勾践并没有拿范蠡的话当回事,他听不进去。很不高兴地说:“我已拿定主意,请你不要说了!”勾践执意发兵,朝廷无人阻止。
再看吴国,自阖闾战死后,吴国上自国君夫差、大臣,下到士兵,人人都憋着一口气,要报仇雪恨,所以从士气上讲,吴国要胜越国一筹。再加上他们日夜练兵,战斗力上也强于越军。
果然,吴越交锋,越军大败。勾践带着军队后撤,退至会稽山,吴军紧追不放。先攻下越国国都,然后率军把会稽山包围,断绝越军的供给,没有粮食和水,看你能坚持多久?
越军起初还可以维持,但时间一久,粮食、水没有了,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只好吃山草,喝腐败发臭的水,许多人得了病,再坚持只有死路一条了。此时,勾践想到了范蠡和文种,于是赶忙召见他们,寻求生存之路。
范蠡、文种分析了吴越双方的形势,提出要想打败吴国,必须用计取胜,他建议眼下先向吴国求和,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再设法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