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嘎的家事(1)

陈庆升的家仍住在过去他当科长时的一幢老房子内。北村太郎多次关照,让他赶紧把家搬了,最好搬到原来马应民住的大院去,那才是县长应该住的地方。但陈庆升硬顶着没搬,理由是他家人口少,那房子又太多太大,住进去过于铺张浪费。目前朝阳城百废待兴,为官一任正是勤俭奋斗之时,个人的生活待遇能减则减,还是以公事为重才宜。北村听后大加赞赏,称他是廉洁奉公的典范,号召朝阳县各大要员要以陈县长为榜样,处处以公事为重,勤勉团结,把朝阳县建成王道共荣的模范县城。

由于住所寒酸,陈庆升又一向为人低调,所以当了县长也没多少应酬,家中自是门庭冷落。不过,刚刚投降日本人不到三天的李海山却不访各方神圣,单奔着陈家而来,让陈庆升始料未及。

李海山悠闲地坐在陈庆升家里喝茶,陈庆升满脸赔笑,一口一个司令地叫着,秀珠在一旁侍候着。

李海山来了能有半天了,只喝茶,还没说到什么正经的事。陈庆升也扯不出什么话题,寒暄过后便是不停地叹息,大多是这县长不好当啊,这世道太乱啊,这老百姓不好管啊,这下属一大堆人嗷嗷叫着要粮要钱要官当啊,总之他这县长就是个苦差事。

李海山等陈庆升的苦水倒得差不多了,茶也喝了三四杯,冰凉的肚子略感到一丝温暖,就说:“陈县长,海山此次登门是专程来感谢您的。”

陈庆升先是习惯性地摆了摆官场上常摆的手,又突然意识到摆得不对。不是手摆得不对,而是摆错了人,他便谦卑得像见了太君,道:“司令何出此言?庆升哪里需要感谢?倒是庆升需要司令您多多提携。这朝阳的治安一直就成问题,这回好了,有了司令您这根定海神针,庆升可以高枕无忧了。”

李海山继续着客套:“哪里哪里,海山如今寄人篱下,还要陈县长多多照应。”

在陈庆升的印象中,李海山性格粗犷,为人狂放不羁。可今天居然能弄出一堆文绉绉的谦恭之词,看来是没憋什么好屁。他暗中琢磨着,他到底为啥来呢?难道日本人那棵大树还不好乘凉,非要在我这干瘪的小身子骨上刮出几两油水?陈庆升就说:“司令,咱们也算相识多年,说话就别兜圈子了。您也知道我这县长当还不如不当,劳心耗神的不说,还捞不到啥好,还有不少小人成天在背后胡嚷嚷乱戳咱脊梁骨,这日子过得真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可谁让俺就这累命呢?你说这朝阳县无论是谁得了天下,总得有人出头维持吧?老百姓总得有口饭吃,总得活命吧?”

李海山心说:“娘的,还说不兜圈子,你这圈子兜得都快赶上过去那老马县长的五圈半了。”嘴上却仍然谦恭:“那是那是,陈县长用心良苦,岂是那些目光短浅之辈所能理解?”又说:“陈县长,实话跟您说,此次海山率部投靠的不是日本,也不是满洲国,而是投靠一个人。”

陈庆升疑惑道:“一个人?”

李海山哈哈一笑:“当着真佛的面,咱就不念假经了。那个人就是您,陈大县长。”

陈庆升暗骂:“你他娘的咋是投靠我?分明是投靠了日本人,这咋扯到我身上?”他惶恐道:“庆升何德何能?如此让司令高看?”

李海山道:“陈县长此言差矣,如果没有陈县长搭桥,海山能跟日本人接上线?他们可是恨透了在下,巴不得将海山碎尸万段。要不是冲着您的面子,那北村能跟海山说上话?”

陈庆升不再吱声,心里却在嘀咕:“这李海山想干啥呢?来了就给俺戴一顶比凤凰山还高的高帽。俺面子有这么大?能让一威震四方的匪首说投降就投降?”他自己都不信自己有那么大的能量。

李海山道:“实不相瞒,我还因为一个人,才投靠于您。”

陈庆升随口问道:“谁啊?”

李海山笑了,笑得咬牙切齿,把陈庆升倒吓了一跳,心说:“这笑可是真吓人,看来说的是实话。”李海山咬了一会牙,把笑容收住,接着说:“我说那人,您陈大县长也认识。”

陈庆升见李海山说话表情严肃,觉得那人比他更有面子,就问:“司令,您说的难不成是马应民?”

李海山狠狠地咬一下牙,“嘎巴”一声,好像把牙根咬断了。等从嘴里把东西吐出来,却是半截咬得稀烂的牙签。“马应民那鸟欺人太甚。还记得您当初给我写的那封密信吗?”

陈庆升又吃了一惊,那密信的事还是在朝阳城未破、日本人没来的时候写的。当时写给李海山的原意是劝他不要出兵帮助马应民,朝阳城早晚是日本人的。但陈庆升写得含蓄,并没有过多地提及日本人如何如何,而是以一个朝阳县官员的身份,为了朝阳城的安危和一方百姓的安全着想,痛陈避免朝阳陷入战火、生灵免遭涂炭的热切愿望,痛诉马应民父子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斑斑劣迹;重点是告诉李海山,那马应民是如何计划铲除李海山等匪类刁民的。事后看起来,那封信无非是挑拨离间罢了。从陈庆升这头发出去叫密信,在李海山那头不过是废纸一张。他说:“司令还记着那封信?不过是帮着司令分析一下时局而已。片纸之言,何足挂齿。”

李海山摆摆手:“马应民想铲除我不是一天两天了,我跟他们父子打了多年的交道,那爷俩可是从脑瓜顶坏到脚后跟,坏透了腔。本来这日本人一来,我想着咱们毕竟是中国人,再怎么有过节,也是一块土地上长出来的土疙瘩,有啥难掰开的?就一时义气,带了人马跟日本人干,还要帮着马应民这个兔崽子保卫什么朝阳县城。没想到他在老子背后使绊子,要不是您及时提醒,我李海山早成了他的炮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