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节:柒太宗的人镜(1)

柒太宗的人镜

魏徵,佐成贞观之治的大唐宰相,中国历史上敢言直谏之臣的代表,传统政治文化中谏诤的坐标。如何给领导提意见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靠什么坚持不懈地一辈子做好谏臣?以魏徵耿直的个性,如果不是遇到唐太宗,他的命运将会如何?魏徵留给后人的一部《魏郑公谏录》和唐代史臣吴兢的一部《贞观政要》,蕴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智慧和从政修养。

1、千古一遇的君臣佳话

贞观十七年(643)正月,又是一个新年到了,京城中喜气洋洋。而本朝名臣魏徵的府邸却是一片悲哀的气氛,因为此时的魏徵已经是病势沉重,不久于人世了。

前几天太宗来看望过魏徵一次,把周围的人都打发下去了,两人单独谈了好久。这天太宗又携了太子一起来到魏府。魏徵连忙穿上朝服,恭迎圣驾,但他的身体已经明显支持不住了,走路摇摇晃晃。太宗忙命他躺到床上,自己则坐在旁边,其余人都站立一旁。

太宗看着病重的魏徵,悲伤不已,轻轻拍了拍他,问:“爱卿还有什么想对朕说啊?”魏徵答道:“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这是一句很深奥的话,套用了《左传》里的一个典故,意思是说,我对自己和家里的事倒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就是希望国家不要出乱子啊。尽管唐太宗早年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此时的李世民也早已是满腹诗书了。他听得出来魏徵即使到这个时候也还是话中有话,还在告诫自己要善始善终。这是近几年来魏徵和自己说得最多的话题。于是,太宗叹了一声说:“爱卿什么时候都想着国家社稷啊,从不想想自己的事。唉!朕的女儿衡山公主原本就决定嫁给爱卿的儿子叔玉的,这爱卿也知道。今天她也来了。爱卿先看看未来的儿媳吧。”魏徵勉强想要谢恩,却怎么也不能起身,太宗连忙制止了他。又谈了一会儿,太宗一行才起驾回宫。

晚上,太宗梦见魏徵像平时一样,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不由惊醒。一看时间,已经是次日凌晨了。太宗辗转反侧,半睡半醒。到天亮时分,有人来报,魏徵逝世了。太宗听闻,不由想起夜间的梦,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长叹一声,缓缓流下泪来。

半晌,太宗轻轻对身边的人说:“下令为魏徵罢朝五天,以示哀悼。让文武百官都去吊丧,以一品礼陪葬于昭陵。”说完又自己发起呆来。

圣旨下到魏府,魏徵夫人奏称礼仪规格太高,不是魏徵生前所愿,希望太宗准其简葬。太宗答应了。出殡之日,太宗登上宫苑高楼,望着魏府方向唏嘘垂泪。太宗决定亲自为魏徵写下碑文一篇,刻石立于墓前。

魏徵死后,太宗长时间里怅然若失,总觉得身边少了一点什么。似乎是少了一个在生活中时常和自己过不去的喋喋不休的对手,又似乎是少了一个在朝堂上能够为自己出谋划策、侃侃而谈的朋友。自己也已步入中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长久以来总出现在身边的人一旦离去,那种不适应难以名状。怀着对故人的思念,也怀着对自己功业来之不易的感佩和对治理国家的戒惕,太宗在一次只有两省核心人员参加的小规模朝会上,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太宗环视一下当今朝堂,心想还有谁能够像魏徵一样,既是敌手又是朋友呢!魏徵不仅经常能够照出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而且,他还能够映衬出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有魏徵在身边,太宗自己都觉得自己很伟大。

作为太宗镜子的魏徵,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在本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的一位直臣。他的故事脍炙人口。他与太宗的君臣关系更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被评为典范。可以说,提到贞观不能不提到魏徵,而没有魏徵,贞观也不成其为贞观了。

魏徵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父祖其实都未做大官,父亲只是北齐时的一个县令。魏徵少年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贫寒。他又不会理财,生活相当清苦。但这并不妨碍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积累知识。他尤其留意于纵横之说,如《春秋左传》和班固《汉书》之类。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魏徵为避世乱出家为道士,但他心中的远大志向却从未磨灭。

后来,魏徵参加到反隋起义的瓦岗军中,得到起义军领导人李密的赏识。他为李密提出“十策”,以经营天下。李密惊叹于他的才华见识,但却不能采纳。尽管李密对魏徵颇为重视,但魏徵总是觉得和他说不到一块儿,自己的许多奇谋深策都被李密和他的亲信所否定和忽略。

武德元年(618),瓦岗军被洛阳的王世充打败,魏徵随李密投奔李渊。以魏徵当时的身份地位,并未引起唐朝方面对他的关注。他带着怀才不遇的深深苦闷,等待着施展自己抱负的时机。魏徵看到李密入关之后,山东地区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感到自己施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他主动要求出使山东,劝降当地武装力量。李渊接受了他的请求,随即任命魏徵为从五品上阶的秘书丞,暂时安排在掌管经籍图书的秘书省任职。魏徵有了一个正式的唐朝中央官身份,接着就被派到山东地区进行安抚。

尽管秘书丞这个职位不很重要,级别也不高,但接到任命的魏徵还是很为自己安抚山东的使命感到自豪,他相信自己能够因此建立奇功。他深知山东地区的局势关系到唐朝统一战争的成败,关系到新政权日后的稳定。一个历史性的重大使命落到了自己肩上,魏徵真的感到欢欣鼓舞,意气风发。于是,他在出发前写下了抒发豪情的《述怀》诗: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