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交出权力的时候,高祖才意识到:痛心!
情感上,他难以原谅这个代替自己坐上皇位的儿子。尽管他知道,一切都成定局。这一对新皇帝、新皇后,每每来请安,太上皇总是无语沉默。
而这些年来,只有皇后,做了所有能够做的努力,来弥合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那一场政变带来的震荡和创伤。
“皇后啊!”高祖平静地道,“你十三岁来到李家,这李家,最委屈是你。”
“父皇……”皇后不意高祖如此说,刹那间感动心生,几欲落泪,竟是不能一语。
高祖摆摆手,令皇后不必多言。
“以前皇上还是秦王,皇后还是秦王妃时,王妃为秦王所做的努力,寡人都知道。等秦王做了皇上,皇后为皇上、为后宫所做的事,寡人也都看着。这内内外外,最委曲求全的是你啊,皇后!”安静的殿堂里,只有高祖缓慢的声音,高祖顿一顿,接着说,“如今看到皇上治理国家,政绩灼然,深得民心。后宫有了皇后,亦是秩序井然、四处和睦。寡人想到这些,内心便觉通达。过去的事情啊,既然都已过去,哎,过去吧。佳儿佳妇,寡人可感欣慰。这太极宫,寡人也该离开了。寡人住得厌倦了。”
几天后,高祖徙居弘义宫,更名大安宫。太宗搬进太极殿。
高祖的释然和对权力的完全放手,令太宗增添了更多的信心。现在,他可以放开手脚,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发挥;可以向着心目中的理想国家、理想君主大步前进。
这年八月丁亥,太宗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讨伐突厥。
“朕已卧薪三年啊。”太宗看到出发的大军,将领神武,兵卒精锐,心下不禁叹道。太宗其实在感叹世事无常,因为想到这三年中大唐和突厥的力量对比和总体形势发生了逆转。
贞观元年(627),突厥内部日益离散,即有人劝太宗乘机攻打。太宗却说:“刚与人结盟即背盟,是不信;从别人的灾难中谋求利益,是不仁;趁人之危,是不武……”终不同意。
但实际上,信、仁、武固然是一回事,恐怕国内未安,民众未富,不宜劳师远征,才是最为现实的原因。
而现在,贞观三年(629)的八月,现实的顾虑基本可以消除,在突厥内乱衰败的时机,大唐帝国的军队,终于可以来完成早年留下的任务。
四个月后,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入朝归附。太宗的喜悦溢于言表。他终于舒出了长长的一口气,不无得意地对侍臣们说:“以前太上皇为了天下百姓,称臣于突厥,朕想来常感痛心。今突厥单于伏首跪拜,终于可雪多年的耻辱了。”
回到寝殿,太宗忍不住把白天的事情述与皇后听。
“陛下得意太过,父皇早年称臣于突厥,怎可随兴就说?”太宗还在兴致勃勃,皇后却已经皱起了眉头。
“唔!”太宗愣住,继而道:“突厥已败,今日乃是我李家天下,耻辱已是过往,何必讳言?”
皇后舒展了眉头,她亦觉轻松。是啊,忍辱负重的时候,已经过去。她的陛下,此刻如此自信,如此骄傲!对早年的耻辱,他可以畅言不讳。就像当年他轻描淡写地将得权不义的事实一笔带过一样,现在,他也可以轻描淡写地将高祖早年的称臣之耻一笔带过。
贞观四年(630)二月,彻底攻克突厥。随即,大赦天下。
曾经不得不一度称臣于突厥的高祖异常高兴,召太宗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王妃、公主在凌烟阁摆开酒宴。
渐渐酒酣,高祖道:“上琵琶来!”左右急奉上琵琶,高祖抚弦,自弹拨,声音沉厚宏阔。“父皇终于有所释怀!”太宗一时感动,起而伴乐起舞。
“太上皇万寿无疆!”只听得声震屋宇,但见公卿王孙纷纷为上皇祝寿。
最欣慰的是皇后。数年经营,多少苦心,终是不致枉费。
当夜,宴席散,皇后回到寝殿。灯光摇曳,皇后坐在床上,不觉间双泪已垂。
不一时太宗回来,看到皇后盈盈双泪,不觉怔住。“皇后!”太宗小心,“皇后何以伤感?”多少艰难委屈走过,皇后都不曾效小女子态流泪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