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为什么只有李渊才能结束隋末的动荡,最后统一全国?李渊与所有隋末群雄相比,到底有什么优势?李密作为与李渊一样应谶的逐鹿天下的英雄,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太原起兵的首谋究竟是李渊还是李世民?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像旧史所说,李世民是真正的首谋,李渊早就答应立他为太子?又是否如学界流行的说法那样,李世民通过修改国史掩盖了李渊的作用而夸大了自己的作用?会不会存在这种可能:在太原起兵中,李渊与李世民都在暗中谋划,只是互相并不知情?两《唐书》与《资治通鉴》是否都受到唐代国史的误导,将太原起兵归功于李世民?诸书字里行间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蛛丝马迹?司马光同样见到了《大唐创业起居注》,他对于相互矛盾的史料如何取舍?如何实现历史真实性与春秋笔法的统一?山东豪杰在隋末唐初的风云变幻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们之中,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命运?他们与关陇集团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刚刚从太原起兵的李渊集团,与突厥之间是什么关系?刘文静作为与突厥的联络人,究竟负有什么使命?他与突厥有暗中的交易吗?这是他最终被李渊所杀的真正原因吗?刘文静、突厥又与李世民有什么样的关系?太原起兵中的功臣为何大多数在史书上不显?这其中昭示出唐代开国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唐初的名臣都是李世民的部下?这与旧史认为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主谋有什么关系?他们是怎样归于李世民的旗下的?在开国战争、夺权与治国当中,山东豪杰分别为李世民贡献了什么?开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为李世民带来了什么?对于以后的治国有什么影响?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兄弟之争是一般的储位之争吗?背后是否有特殊的意义?反映出中国古代皇位继承中存在的什么问题?嫡长子继承制与选贤任能存在矛盾吗?兄弟之争的真相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窜改和销毁?究竟还能不能把这段历史还原?史学研究是不是只能无限接近真相而永远达不到真相?李建成与李元吉有没有旧史和演义小说所描绘的那么无能和丑恶?他们的错误形象是怎么产生和流传的?在兄弟之争中,李渊的态度是什么?他是支持李建成还是支持李世民?到底李建成与李世民谁获得的支持更大?谁更有可能继承皇位?朝臣的向背如何?玄武门事变是不是李世民处于劣势而不得已的一种手段?为什么玄武门事变能够成功?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一派究竟是伏兵在玄武门还是临湖殿?作为玄武门守门将军的常何,他是李世民集团中的人吗?在政变中他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李渊对于政变的态度是什么?他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交出权力的?李世民没有被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他后来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圣君”的?魏徵在贞观之治中以何种身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为什么有超乎群伦的眼光和能力?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谏臣,魏徵给皇帝提意见真的是直接顶撞而不顾后果吗?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贞观贤相为什么能够获得美名?对于贞观时期的国家建设,他们发挥了什么作用?与魏徵的作用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贞观君臣关于治国方略、为君之道、安民之道的讨论,为贞观之治提供了什么正确的导向?贞观之治得以出现的国内、国际环境是什么?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夺权和治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唐太宗对待功臣的态度是怎样的?贞观政治面貌与武德时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隋炀帝对唐太宗和贞观政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唐太宗下令修撰《氏族志》的目的是什么?贞观中后期出现的接班人问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为什么太宗最终选择李治作为太子?在接班人选择中体现出什么背景?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发生了怎样的碰撞和冲突?太宗出征高丽有着怎样的国内、国际背景?蕃将的出现有什么深层的原因?李靖、李世这些大将在唐代开国和贞观政治中到底发挥了何种作用?在他们之后,唐帝国为什么会面临将才缺乏的困局?唐太宗为太子李治留下了怎样的基业?唐太宗向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托孤,反映出当时权力结构中的什么问题?贞观一朝为唐代和整个中国历史留下了什么???
似乎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澄清,我们没有回避,但也不可能一一作出令自己满意的回答。我们力图还原历史真相,这应是历史学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学的永恒魅力所在。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尽量全面地吸收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重新进行研究。反映到文字上,是在研究心得基础上重新构思故事和情节,而没有采取常见的叙述体。所以,本书既不同于史学研究的论著,也不同于根据传世文献用现代汉语改编的普及读物,当然更不同于纯粹的历史小说或戏说类影视作品。这种写法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于如何掌握和考辨史料以及在吸收研究成果、构思故事情节和文字表达上,都是一个艰难的考验和挑战。我们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刘后滨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