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议员担心美国在欧洲的军事部署,可能导致外交政策的重要改变,并让政府可以自由支配在海外的美军。尽管如此,在1951年所谓的“国会大辩论”之后,国会批准了杜鲁门的计划,主要出于4个原因:一是遏制苏联;二是政府保证了驻欧仅是短期行为;三是国会能参与关于军队规模的未来决策;四是相信欧洲在不远的将来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防御体系。
1953-1956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曾多次讨论美军驻欧时限问题。当时,相关讨论大都是秘密进行的。仅有的几次例外之一是,1956年年中讨论的“雷德福计划”(RadfordPlan)。
这项由参谋首长联席会议提出的计划,认为应该大量削减美国常规军力,节约军事预算,用于发展核武器技术,用核武器武装大西洋地区的防卫。但是,这项计划后来遭到盟国的强烈反对,因此,艾森豪威尔政府最终不得不放弃。
对此,当时的美国防长威尔逊极为不爽。1956年5月17日,他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285次会议上抱怨道:“考虑到新武器系统以及苏联战略的改变,北约当前军力部署是不现实的。”艾森豪威尔之所以考虑为驻欧美军设立时限,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驻欧美军的成本。在当时的货币体系之下,美国是无法通过像现在这样的操作手法——通过不断发行美钞就可以摊薄成本的。
在20世纪50年代,驻德美军的外汇成本激增。1953-1955年,此成本为2.5亿美元;1957年增加到4.25亿美元;到了1959年,已经达到6.86亿美元。财政赤字出现并逐渐加剧,作为硬通货的美元开始贬值。
而根据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回忆,“约翰?肯尼迪总统一直感到困扰的事情就是,驻扎在欧洲的美军的规模是如此大,却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时候可以回国。”肯尼迪真正担心的是美元问题。他认为美国实力的关键要素是美元,而美军在欧洲长期驻守带来的国际收支赤字将使美元贬值。于是,他希望欧洲提供补偿以弥补汇率损失。经过艰苦的谈判之后,美国与联邦德国在1961年达成一项协议:联邦德国从美国购买军火;美国则不减少驻联邦德国美军军力。美国从中主要获得两方面的好处:军工企业获利;财政部得以平衡收支。
图4主要国家和地区军事支出对比图(2008)
在尼克松担任总统之后,美国政府对驻欧时限的态度开始转变。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系统地解释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化解公众和国会施加的压力。他们将北约视为美国在欧洲影响的核心支柱,认为任何单方面的撤兵都将可能削弱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地位。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突然宣布放弃金本位,终止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从此,美国不再担心国际收支赤字,也不再担心由此造成的黄金损失。而美元则变成了纯粹的信用货币。美国政府不再主动向欧洲国家提撤军的事情,也不再以撤军为威胁迫使欧洲国家提供经济补偿。1976年,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配合,美国又确立了浮动汇率制度。在这些改革之后,美利坚帝国完善了进一步扩张的准备。
最重要的扩张发生在小布什任期之内。2000年9月,美国总统大选正处在高潮之中,此时,PNAC公布了一份报告,题目是《重建美国的国防》。这份90页的报告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