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颠覆”审计套路

审计工作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顺利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审计署成立以来的26年里,审计工作是如何促进国家机制体制完善的?审计在惩治腐败方面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请听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的讲述。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审计机关紧急行动,全国1.2万余名审计工作人员对3万多个部门和单位的救灾款物进行了跟踪审计,延伸调查了重灾区的3800多个乡镇、9500多个村和7.6万多户受灾群众,他们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公告的办法,提出了3640多条审计建议,各级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出台规定、完善制度570多项,有效地促进了救灾款物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安全完整、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和以往不同,这次审计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以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审计。

白岩松:事中审计,您觉得收获的是什么?

刘家义: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如果我们在抗震救灾结束以后,等钱都用完了,我们再去审计,在法律规定上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了资金的损失、管理的不规范,乃至个别不法分子贪污、受贿、挪用,那么我们即使把他揭露出来了,损失已经造成了,这将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全国人民都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它会伤老百姓的心。所以审计署党组也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顺应民心,决定跟踪审计,让它不出问题,至少不出大问题。

白岩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没有感觉,作为一个四川的孩子,也算完成了在这次救灾过程当中您应该尽的责任?

刘家义:我是想了,作为一个审计人员、一个党员、一个国家公务员,我们尽到了一份责任,也尽到了一份心,但同时这项工作还没结束,因为抗震救灾阶段过去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更艰巨、更严峻。所以我们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到现在,全国对口援建的审计机关、灾区的审计机关和审计署,都在对这些灾后恢复重建的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前一段时间我们刚刚发布了一个公告,一直要到整个灾后恢复重建结束以后,我们的跟踪审计工作才会结束。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