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吴文俊:生活在数学王国中(2)

20世纪70年代,吴文俊为了解决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和数学机械化问题,年近六十,还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亲自在袖珍计算器和台式计算机上编制计算程序,尝尽在微机上操作的甘苦。他的勤奋是惊人的,在利用HP-1000计算机进行研究的那段时间内,他的工作日程经常是这样安排的:清早,他来到机房外等候开门,进入机房之后便八九个小时不间断工作;下午5点钟左右,他步行回家吃饭,并利用这个时间抓紧整理分析计算结果;到傍晚7点钟左右,他又到机房工作,有时候只在午夜之后回家休息,清晨又回到机房。长期繁重的工作,使他常常忘记自己的生日。

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吴文俊,见面就说:"听您夫人讲,今天是您的六十大寿,特来祝贺!""噢,是吗?"吴教授听了,若无其事地说。客人感到迷惑不解,心想:"这位数学家恐怕是老糊涂了,记忆力衰退,不然怎么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呢?"

可是,后来客人发现并非如此。当他俩谈到吴教授所研究的用机器证明几何问题时,客人指着教授所设计的一台机器问道:"这台机器是什么时候安装好的?""去年12月6日。"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您在研究用机器证明几何问题方面有哪些进展?"客人又问。"大的进展谈不上。今年1月11日以前,我为计算机编了300多道'命令'的程序,完成了第一步准备工作。"教授继续回答。这时,客人十分惊讶地问道:"吴教授,您自己的生日都记不住,这几个日子却记得这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吴文俊教授爽朗地笑了:"我从来不记那些无意义的数字。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什么要紧?所以,我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们的生日,我都记不得,但有些数字就非记不可,也很容易记。例如,年底,当然是12月;而6正好是12的一半。年初,自然是1月,而1月11日,排成阿拉伯数字是111,3个1连排,很好记。"

就这样,他已经在数学研究领域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道路。他的老伴说:"他是个搞学问的人,一心只搞学问。做家务,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也仍然抓紧时间从事科研。

"我本来根本没有想到我会跟计算机打交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要我到工厂学习,我到了北京无线电一厂。这次学习对我来说非常有成果,因为无线电一厂当时转向制造计算机,我在那儿真正接触到计算机,我对计算机的效率大为惊奇,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这是一个机遇。另外一个机遇就是1974年学习中国数学史,我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数学的学习。两者一对照,我觉得中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跟现在的计算机是合拍的,就促使我进行一些机器证明方面的尝试。"真的,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但是有准备的头脑能不能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抓住它,就需要科学家敢于打破惯有思维的勇气和创新精神。难怪,一同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这样认为:"吴文俊机器证明的研究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跟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远缘杂交',如是'亲近杂交'想必是要退化的。"

吴老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取得的成就闻名国际数学界。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毅然开始攀越数学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这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已被编入许多研究名著。80年代,美国计算机科学界的权威曾联名写信给我国中央领导,认为吴先生的工作是"第一流的",美国人工智能和自动推理方面的一些权威人士指出:"吴的工作不仅奠定了自动推理研究的基础,而且给出了衡量其他推理方法的明确标准。""吴的工作改变了自动推理的面貌,是近几十年来自动推理领域最主要的进展。""他使中国的自动推理研究在国际上遥遥领先。"数学家李邦河分析说:"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可能作出这一独特的发现,一是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是构造性的,可计算的,而只有构造性的数学才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二是对初等几何的非一般可比的精通。三是熟悉代数几何,他面对的是多项式系统。"美、德、英、法、意、日等国都在致力于"吴方法"的研究和证明,并已在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控制论、工程设计等方面获得应用。

读书导航